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蔡霞
时间:2020-11-12 10:00:11
一场普通的支部会议,做出了一个不普通的决定。16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坚守这个决定,践行这个决定,呵护这个决定。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在以“砥砺初心使命,将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征程中”的示范党课中,再现了数年来海大人以科技服务社会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第二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之一,本次党课分为四个《缘起》《征途》《硕果》《前瞻》四个篇章,以诗歌朗诵、情景剧、互动采访、主题分享以及音诗画为表现形式,讲述了16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开展对口支援和服务乡村的故事。
“科研一定要支撑并引领水产产业的发展”
“作为水产专业的老师,我们不到农村,就不知道农民的需求,我们就不是一个好的水产专业的教师,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的。”2005年7月13日上午,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工支部的普通会议上,大家做出了一个不平常的决定:“咱们生命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要发挥专业特长,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努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通过无偿帮助养殖户,彰显咱们支部党员教授的先进性!”
于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由当时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岑伟平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行动专家指导组首席专家王武带队,共计20余名党员,一起赴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江苏高淳渔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服务。这支队伍被称为“党员教授服务团”,后改为“教授博士服务团”。
“2005年前后,水产养殖迎来了大发展。但河蟹产业却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曲折。七八月最炎热的时候,眼看初秋就可以上市的河蟹往往会出现大面积死亡。碰上这种情况,一年的辛苦即将化为乌有,养殖户只能围着死去的螃蟹在那里哭。”水产与生命学院潘连德教授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教授博士服务团的到来,走到哪里,科技就带到哪里,成为当地养殖户的“大救星”。
16年来,教授博士服务团利用暑期行走在大江南北。他们总结实践经验,充分依托和深入挖掘特色学科资源优势,为当地送去绿色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水域生态养殖技术等,把科技扶贫、乡村振兴从“星星之火”逐步发展为“燎原”之势。成员人数从当年的二十余人发展到现在每年上百人的规模,地点从江苏高淳发展到全国的所有省份。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初心没有改变。参加的教授、博士一年比一年多,服务的面也一年比一年宽,影响也一年比一年大。
服务期间,教授博士服务团把精准扶贫作为锻炼党员干部教师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渔业资源,持续推动渔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品牌战略,他们助力集约化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引导水产品保鲜、存储、运输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增加经济效益转换功能,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他们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指导当地开展设施渔业、鱼类人工繁育、健康养殖技术等技术推广,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
教授博士服务团不仅仅送去技术,还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本地人才层次,强化“造血功能”。每年,他们都会组织专家赴各地进行科技服务培训,持续举办渔业人才特色培训班,安排当地渔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驻校学习深造,加强渔业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提高当地高级专业科技人才数量等。
据统计,2005~2018年累计参加科技服务的教授、博士共2000多人次,累计赴全国30个省480多个县市,在渔区举办280多期培训班,培训渔民3万余人次。
在扶贫攻坚中砥砺初心
在雪域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脚,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亚东。在亚东,如果你从上海来,当地人就会问:“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吗?”在当地人心中,上海海洋大学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好助手。
亚东县分布有国内水域独有的鱼类——亚东鲑鱼。亚东鲑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多元,当地人们亲切地称其为“花点鱼”。亚东鲑鱼的经济价值非常高,是帮助藏民们脱贫致富的关键。但亚东鲑鱼生长在冰凉刺骨的雪山融水中,生长环境特殊,产卵量也非常少。正常的鱼类一次会产100万颗卵左右,但亚东鲑鱼一次只产3800多颗,少的时候只有2000颗卵。加上它的孵化周期比一般的冷水鱼要长将近三倍左右、成活率又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成鱼的数量十分稀少,人工繁育与养殖的结果一直不见成效。
为了解决亚东鲑鱼的人工繁育问题,上海海洋大学的王成辉教授5年去了26次亚东。去亚东的路并不便捷,5年前,没有直达日喀则的飞机,王教授就得坐两天的火车,再转乘5个钟头的大巴才能到达。当地的物资也很匮乏,不少东西得自己背过去的,高原反应让大家的脑袋都疼得要命。
随着王成辉团队对亚东鲑鱼越来越熟悉,他们逐渐解决了亚东鲑的繁育问题,并且已经能准确地预测到鱼的预产期。以前只有60%的育种成功率,现在能高达90%了,每条鱼种的产卵量也达到了1万颗。
当地的老百姓正是靠着亚东鲑脱了贫。现在,他们由牧民转为渔民,每年可以出产亚东鲑鱼168吨,产值也超过了5000万元。按照200元一斤来算,一年的纯利润可以有100万元,合作社的老百姓每户可以分到1至2万元的红利。
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鱼、虾、蟹、鸭游弋其间,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管卫兵开发的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在水稻生长季节,水生植物为鱼、虾、蟹等水生动物提供饲料和肥料,水生动物养殖肥水又成为农业生产的肥源,通过构建生态圈实现复合式种养循环。这种陆基生态渔场技术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整合资源生态学、多营养级水产养殖理论,优化了稻田和养殖系统布局。
自2017年来,管卫兵几乎走遍了宁夏,大规模推广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他的团队在当地建设核心示范基地10多个,获得国家稻渔示范基地称号4个,推广面积超过4万亩。
在上海奉贤区南桥新城的核心景观湖“上海之鱼”,清澈见底的湖水,绿意盎然的水下苦草,这生态美景让人深感震撼。而上海之鱼的水生态治理正是由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一手规划的。“我们主要从事地表水生态治理,注重水域环境生态修复,旨在还原河湖自然生态创建人水和谐环境。”王丽卿说。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认为,上海海洋大学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结合学科优势,将师生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让党旗高高飘扬。
记者 刘时玉 通讯员 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