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中国法治之路”,华东政法大学示范党课开讲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0-10-29 16:13:19

image.png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法律制度从无到有,从‘碎片化’的单行法一步步发展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说道,“建校68年来,华政一直致力于祖国的法学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致力于提升法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国际化,致力于与法治事业同行、与祖国需要同在。”

10月28日,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共华东政法大学委员会承办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之“笃行致远,砥砺奋进——新中国法治之路”主题党课在华政松江校区开讲。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代表和华政党员代表现场观摩学习。除主会场外,华政数千名党员师生、入党积极分子等通过校园网络转播在各分会场观摩示范党课。

科学立法之路从这里开启

据了解,示范党课分为“科学立法之路”“严格执法之路”“公正司法之路”“全民守法之路”四个篇章,采用了主题演讲、情景剧演绎、配乐诗朗诵、沙画表演、现场采访等多样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所取得的光辉业绩。

示范党课第一篇章在情景剧“治国须有一部大法”中缓缓拉开了帷幕,学生演员们再现了67年前宪法起草小组讨论的场景。

“这里是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路84号‘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墙壁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当年说过的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离开北京、南下杭州,开始做一项为国为民、立国安邦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科学立法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生动讲述了新中国科学立法历程,梳理了国家法治建设脉络。“五四宪法”初步开创了一条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影响下构建新中国宪法秩序的道路,这些建构中国宪法秩序的努力,不仅贡献了不同于西方的立宪模式,也深刻影响了现行的“八二宪法”。

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我们党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宣告了“民法典时代”的到来。现场大屏幕播放了精心制作的沙画表演《民法典的诞生》,一幅幅画面生动诠释了法律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民告官“第一案”推进民主法治“一大步”

情景剧《民告官第一案》为观众现场演绎了新中国行政诉讼史上第一案。

1985年,浙江省苍南县农民包郑照在河滩上抛石填河造房,县政府认为包家房子对抗洪防汛造成了干扰,在多次劝说、下达强制拆除决定无果后,于1987年7月4日将包家已竣工落成的楼房炸去了一部分。被强拆了房子的包郑照一纸诉状将县政府告上了法庭……

对新中国行政执法之路的探讨成为第二篇章的主要内容。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华政校友应松年在视频采访中介绍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从无到有、应运而生的历史过程,指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度。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优秀法律顾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法律顾问、行政法学教授沈福俊在现场阐述了行政执法的历史脉络。提及新中国行政执法之路,必然要关注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部法律堪称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该法的出台与实施,要从中国第一起“民告官”案说起。通过情景剧的诠释,该案原告败诉,但唤起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政府对依法行政的反思,推动了中国行政诉讼立法进程,因其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行政诉讼第一案,“虽是人民法院一小步,却是中国民主法治的一大步。”

“公正司法”重要一枪"打响"

稍加改良的中山装、佩戴肩章和大沿帽的军警式制服、西服、法袍……在第三篇章开篇,同学以服装秀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法官服饰。33年来,我国法官制服的样式在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法官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恪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司法程序不断完善,司法公正取得了长足发展。提到司法公正,很多人都会联想到1937年在延安发生的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6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岸边枪杀了陕北公学年仅16岁的女学员刘茜。现场播放了原创音乐剧《雷经天》的片段:最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召开公审大会,判处黄克功死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起大案的处理结果彰显了我党推进依法理政和司法公正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刘宪权教授和学生们通过“课中课”,就“我们眼中的司法公正”展开探讨。经过同学一番激烈讨论后,刘宪权总结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是司法公正的第一步,要将公正正义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法律人、投身法治事业的青年人在实践中坚守,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我希望有一种时代旋律,把法治的最强音铿锵奏响。”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上海法院系统十佳青年、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华政校友陈振宇为大家带来了配乐诗朗诵《我希望》。

“全民守法”的历史主题不断续写

“普法要让人听得懂。”曾被评为上海市普及法律常识先进个人的宪法学教授俞子清现场深情讲述了他的普法故事。作为一名34年党龄的老党员,俞子清从上世纪80年代“二五普法”时期开始参与普法宣传,迄今已经近百场。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离不开像俞子清这样一批有担当、有情怀的普法工作者,也离不开法学教育工作者的耕耘。三位功勋教授徐建、王立民、朱榄叶分享了投身法学教育的故事与心得。

徐建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在青少年犯罪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绩,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青少年法治的中国模式。一直以来,华政在青少年犯罪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对国家进步和发展有价值的成果。

通过三十多年华政教书历程,王立民认为,法学教师就要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守法公民、培养温暖正义的法律人、培养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朱榄叶在视频中分享了10年前给研究生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课程的小故事。她表示,导师要承担起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责任,不光传授学生法学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要把这种教育体现到每一个指导、培养环节,只有“立住德”,才能“树好人”。

在法学教育家悉心教导下,一代又一代毕业生投身于中国法治建设,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捍卫公平正义。国际法学院毕业生王洁莹分享了《我和迪士尼的故事》。今年“3·15”晚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啄木鸟奖”授予王洁莹,以表彰她不向消费侵权行为妥协,依法依规理性维权,为广大消费者争取合法权益的行为。视频中还出现了全国十大最美检察官吴美满,扎根基层法院二十余年、《法官日记》作者郭彦明,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湖南通达恒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陈革平,贵州省安顺市检察院邓山,深圳市公安局援疆公安干警陈侃等长期奋斗在法治第一线的华政校友身影,他们表示将用所学法律知识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艰辛的探索,更是光辉的历程。”郭为禄作结课总结。他谈到,回眸新中国成立71年来法治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我国法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坚守公平正义是我们法律人的光荣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召唤,我们坚信中国的法治事业必将在世界的宏伟格局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淬炼之中日臻完善。让我们始终不渝地捍卫法治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