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如何让融合教育贯穿终身?长宁特教中心给出了答案……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 王佳依

时间:2020-10-26 10:31:26

一个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的无语言儿童,融入了幼儿园生活,学会了简单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一位自闭症儿童通过科学的干预和治疗,在镜头前自信地说话,成为学校里的“小明星”;在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今年6月,长宁特教中心的8位老师在主任夏峰的带领下完成了首届国际教学研究会议英语发言交流的视频录制,介绍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背景下特殊需要学生支持项目开发与实施、终身融合教育模型构建、终身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终身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四篇研究成果。

中心成立10年来,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和家庭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教育方式和医疗干预。

为此,“第一教育”小编走进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访了夏峰主任,和他聊一聊在2030教育目标背景下特殊教育的长宁实践。

从家庭到校园

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需要迈出一大步

几年前,一位小男孩宁宁(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了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宁宁听力正常,却是一个无语言儿童,即将升入幼儿园,但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由于发育迟缓,宁宁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矮小。

了解情况后,中心的老师派出相关治疗师进入孩子的家庭,了解宁宁在生态化环境下的真实生活状态,再带领多学科的团队,从教育、心理等维度开展训练。

作业治疗师为宁宁测试精细动作能力,语言言语治疗师则主要评估宁宁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估过后,专家将给出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其中包括基础能力、基本状况、生活技能、生态环境和社交圈子等指标,便于相关老师更好地安排干预内容,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

特教中心的老师介绍说,由于宁宁的父母已经非常了解孩子的生活起居,把他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在家中已经不需要用语言来和父母沟通。

治疗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让宁宁尝试AAC项目,AAC项目也叫做图片沟通系统,是一种基于图片沟通的早期干预项目。

在吃早餐时,宁宁妈妈为宁宁亮出两张卡片,一张上画着馒头,另一张上画着面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关训练,他可以很快指认出想要吃什么。中心的老师说:“宁宁没有语言不代表他没有沟通的需求,但却因为没有语言,阻碍了他的沟通。”

在此过程中,宁宁的爸爸妈妈惊喜地发现,孩子这几年的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喜好,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除了选择早餐吃什么,在出去玩时,他也会看着卡片,选择是玩滑滑梯还是小皮球。

谈及宁宁现在的情况,夏峰和相关指导老师都自豪地说:“宁宁每周都会来这里做训练,现在,已经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同时,专家也对他的妈妈进行指导,使她成为孩子很好的沟通者。”

三年过去了,如今的宁宁已经能够简单地说话和发音,表达出“包包”、“面”等日常用语,对于太复杂的词汇,也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需求。

AAC项目训练从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不断向外延伸,从早餐、睡觉、洗漱逐渐扩展到去游乐场玩、小区活动时带什么玩具等。

特教中心聘请了来自以色列专家苏拉老师和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史蒂芬教授等相关专家进入孩子的课堂,现场观摩他们的表现,并把这套AAC系统介绍给学校老师。

夏峰主任介绍说,幼儿园的老师特地制作了AAC图片沟通本。经过几年的训练,老师反馈说:“在课堂上,用到蜡笔或者橡皮泥时,两种材料让孩子选择,他都能很快指认出来,作为普教老师,我觉得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来中心咨询的不少是0~3岁孩子的家长,为何要把特殊教育的支持服务关注到0~3岁的儿童呢?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0~3岁的儿童,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基于生态系统,结合不同孩子的社区、家庭情况对其进行干预,结合多学科的资源,为孩子提供了各类活动和课程,让他们在做中学。

除了通过科普宣导,中心还与市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等合作,定期为家长开展公益咨询服务,让家长们确认自己的担忧是否必要。

据悉,治疗团队一直陪伴着孩子成长,每个月都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也会定期与作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进行交流。

夏峰主任坦言,这部分的工作非常繁杂,特教中心从中要做许多的沟通协调工作。但经过几年的干预治疗,看着一个个孩子融入普通的课堂,融入社会,内心非常有成就感。

从校园到社会

融合教育是贯穿终生的教育与支持

采访中,夏峰说:“相关数据表明,特殊孩子的群体占到了30%~40%。”这组数据包括了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计算障碍、情绪障碍等障碍类学生。这一类学生属于先天性障碍,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本体知识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夏峰举例说,有的孩子生下就有阅读障碍,有的孩子阅读时喜欢跳行,如果家长和老师使用错误的方法去干预,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经过中心多年来的实践发现,这类孩子真实地存在于普通教育中,如果不关注到他们,很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龄期的特殊儿童很难融入普校教育,课堂有效学习的指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从2007年开始,专家组进入校园,进行多达200多堂课的大规模的课堂观察,通过数据分析,把课堂学习划分为有效学习、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

调查发现,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只占到一节课的四分之一。因此,特教中心在普通学校中建立了抽离式资源教室和叠加式资源教室。

抽离式资源教室主要针对某一学科非常弱,无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学生。而叠加式资源教室则提供给专项知识点的学习较薄弱的学生。比如一个学生语文学科整体还行,但文言文或者基础知识部分比较薄弱,就可以利用中午或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增强型的训练。

为此,中心在每周六上午开设了各类训练课程,课程涉及认知、语言、运动、社会适应和心理五大领域。中心的老师说:“这一过程是寓教于乐的,课程开设前,我们会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每个孩子都非常愿意来接受训练。”

有一个常常来参加训练课程的初中孩子小程(化名)生病了,父母打算和老师请假,可是,小程却坚持要去上课。原来,他报名参加的是烹饪课,课上老师主要教授孩子做一点简单的家常菜,每节课后,小程都会回家做给爸爸妈妈吃。

爸爸妈妈也非常捧场,总夸小程是个烹饪小达人,孩子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小程开始变得越来越乐观了。

康复训练课给了每一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更加多元化的评价。

夏峰说:“每一个孩子的潜力都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个人以后都会从事文字工作、学术工作,他们也可以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但是可以很乐观、自信地享受生活。

为完善0~3岁到老年阶段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学龄后的孩子和成年人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中心为学龄后的孩子开设了9-10个社团,供他们沟通交流,学习技能。其中,成立最早的社团是摄影社团,由东华大学的一名老师每周来中心授课。课程采用了亲子一同参加的模式,优秀的摄影作品可以得到展示的机会,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

一位自闭症学生通过生涯指导社团中的职场情景模拟和就业知识技能学习,顺利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他也是上海首例正式签合同的自闭症学生就业案例。

令夏峰主任感到高兴的是,目前,已经有125个孩子进入社区大学学习。他认为,这群孩子的人生成长意义和自我认同因此变得不同,内在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长宁区特教中心每月为特殊老年群体开设老年医学讲座,讲座主题则由聋哑老人根据兴趣自行选择,讲座时,会为他们配备手语翻译。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2岁了。

从每个人到一群人

学校融合与社会融合一个也不能少

融合教育的主场是在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

夏峰认为,融合教育应该存在于普通教育的环境中,普通学校的孩子、老师都应该去接纳特殊孩子。想要做好融合教育,就是要把这一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纳入进来。

中心的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诺诺(化名)是一个读小学的自闭症男孩,他非常执着,课堂上喜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过度地刨根问底,甚至有点干扰课堂教学秩序。诺诺的妈妈和老师找到了中心的老师,就孩子的问题寻求帮助。

诺诺的妈妈和老师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春天植树节时,诺诺向妈妈提出,想要买一些种子来种植。可妈妈因为一时疏忽忘记了孩子的需求。诺诺便大发雷霆。这样一位“怪”男孩,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有一天,一本绘本改变了诺诺。

夏峰说:“融合教育理念进校园中,近年来我们力度最大的项目就是绘本。”中心的专家组制定了响应全纳社会与社会融合的七大系列,18份绘本书单,涉及目标维度、各学科素养维度等多个方面,达2300多本。

诺诺在绘本《怪男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故事讲述了一个出生时肥胖又古怪的孩子。他很晚才开口说话,还有一颗畸形的大脑袋,经常受到同学们嘲笑、怒骂和羞辱。绘本中的主人公在学校住宿的时候感到很孤独,生活一团糟,这时候家庭的温暖让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家人带他参观博物馆,支持他研究数学,给他创设了温暖的环境。这样一个怪男孩长大后,在光电效应研究上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爱因斯坦。

后来,学校邀请诺诺的爸爸去学校讲故事,爸爸就和全班同学讲了《怪男孩》,小朋友们听完后都说,诺诺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像,诺诺对技术方面也非常感兴趣,未来也会成为爱因斯坦。

      夏峰主任也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特殊孩子的家长:在融合教育中,特殊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家长的支持

       原来,诺诺2-3岁时,无法与人对视交流,家人叫他也没有反应。但是,诺诺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投入非常大,父母非常注重伙伴关系的培养,会经常邀请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耍,也会带他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不久前,诺诺的妈妈给中心的老师发来一段视频。诺诺在视频中自信地和大家分享疫情期间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也表达了对同学的思念。这段视频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播放后,他因此成为了“小明星”。

       诺诺妈妈说:“诺诺非常喜欢被拍,在面对摄像机时非常兴奋,我们就抓住这个点培养他的兴趣。”现在,诺诺坚持每天跳绳500个,下雨天也不会懈怠,还会学习做家务,帮着爸爸妈妈一起收拾餐桌。

       为了更好地推进融合教育,长宁区特教中心建立了“群、类、个”的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系统,诺诺就是系统中的个体案例。对于学校中存在的类似情况孩子,中心会派出多学科专家到学校进行评估,提供德育、心理、教学等多个维度的支持。

       除了年龄上的划分,中心还把特殊孩子划分为残疾儿童、障碍类儿童和资优儿童,针对资优儿童群体,中心开设了各类超常学生身心特点开发的支持项目,包括直接面向学生的数学超常生思维训练班、戏剧表演社团、生命科学社团、文学创作社团、文史社团以及面向该类学生家长的微信系列讲座、家长工作坊等。

       夏峰说:“通过群、类、个的三种策略,我们能更好地关注到普通学校的孩子,这也是中心在国民教育阶段推动融合教育的三个支持保障方式。

       采访中,小编还发现特教中心的书架上放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上印着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可是她在流泪。神奇的是,当把手掌的温度传递给她,或放在阳光下看,女孩的眼泪就逐渐消失了。

       夏峰告诉小编,这是2012年出版的故事集《一个也不能少》,去年开始再版。这本书记录下了2006-2012年间,巡回指导老师进入中小学进行资源教学工作的心路历程。故事集从200多万字的日志中抽取了200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把真实的姓名隐去,放到了童话的情境中。

       从家园、幼小、小初、初中直至步入社会,五大学段的转接服务,37个转衔服务项目,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擦去眼泪,让他们看到阳光,相信这个世界和童话一样美好。

照片由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