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大赛和论坛、成立实践中心和智能平台……这所大学持续助力法律翻译人才培养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0-10-25 15:24:52

“新文科”背景下,法律翻译人才应当如何培养?10月23日,第十一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曁2020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论坛颁奖典礼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据了解,近年来华政积极推动“外语+法律”人才培养,引导法律翻译行业的发展,以丰富的知识视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image.png

大赛与论坛,为法律翻译人才搭设“平台”

本届法律翻译大赛历时数月,得到法律翻译爱好者的踊跃支持,共收到来自194所高校和单位的669名选手的答卷。大赛通过初赛及决赛(在线闭卷和面试)的激烈角逐,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优胜奖12名,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周文璇同学获特等奖。

此外,上海市“新文科视角下的学术融合•发展•创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经过专家匿名评审等环节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9名,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嘉仪同学获得特等奖。

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周文璇同学分享道,法律翻译是法律和翻译的交叉学科:一方面,提高翻译的方式主要通过实践,增加翻译量,不停练习和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不断推进和积累法学知识,学习法学历史和法学原理,提升法律翻译的准确度。

论坛特等奖获得者杨嘉仪同学以“lawyer”应如何翻译出发,探究法律和英语的关系。她认为,通常情况下“lawyer”被翻译为“律师”,而阅读中外法学文献,“lawyer”的内涵还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如教授、律师和法官。因此,法律翻译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结合语言学、法学和社会学,运用计算机科学进行量化分析。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明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将更加需要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民法典,对此全世界都十分关注中国,这为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此,汉译英的法律翻译显得极其重要,而这方面急缺翻译人才,“华政杯”为此提供了特别好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旨在构建全国性法律翻译竞赛平台,选拔并培养优势突出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上海市“新文科视角下的学术融合•发展•创新”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则致力于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和研究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法律翻译实践中心、智能平台现场“揭牌”

另据了解,本次颁奖典礼还特别举行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实践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智能平台的揭牌仪式。此举旨在进一步发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优化学生培养模式,改善学生实习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同时,外语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立足“智能+外语+法律”的长远发展思路与导向,成立多语种法律翻译智能翻译平台。平台目前已囊括了主流英汉、汉英法律词书,采集并整理了高达20余万句对的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多语种对照语料库,吸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多国多语种法律翻译数据、2018-2020世界营商环境报告双语对照文本、2018和2020年度金融审判白皮书及十大案例等相关数据。此外,智能翻译平台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模块,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延伸,集成翻译项目实践所需的各种功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希望通过中心与平台的通力协作,华东政法外语学院将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为国家机关部委及重要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说道。

image.png

据介绍,该学院目前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等4个本科专业,凭借华政雄厚的法学教育实力和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积极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应培礼教授指出,该校外语学院实施“借道发展”战略,走出了特色道路。华政现如今已实现重大转变,由千人大学转向万人大学。师资、课程、学生海外学习以及实习促使了高端人才的培养。坚持“法学一流,多科融合”,使得法学以外的学科亦借助法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