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化工强国之路,华东理工大学“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开讲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张婷

时间:2020-10-19 09:48:31

“学好‘四史’明责任,守牢初心勇担当——感悟化工强国之路”华东理工大学“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于10月16日正式开讲。作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第2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之一,本次党课是华东理工大学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党课围绕“红色星火点亮东方”“立国兴邦实业报国”“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复兴伟业筑梦前行”等篇章展开,讲述了一代代华理人在强国路上孜孜以求、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感悟华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责任担当。

image.png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在作党课导读时表示,新时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个人梦与报国梦,人生转折从一次谈话开始

此次党课以时间为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杨,副院长徐国民、汪斌锋,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邱卫东分别担任4个篇章的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黄永民,化学学院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刘金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辛忠作为嘉宾,参与了访谈。

image.png

长期从事工业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化工事业从学习追赶到合作并跑作出重大贡献的袁渭康院士,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工行业的辉煌历程,也亲历了华东理工大学建校以来的奋斗足迹。

党课上,袁渭康分享了在华理成长的故事,以及我国化工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辉煌。

1953年,袁渭康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即华东理工大学),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化工学院(即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了11年,1973年重新回到母校任教。“那时的我就是一个胸无大志、年近半百的中年教师,只求平稳度过一生。”然而,1978年与支部书记孙象兴先生的一次谈话,成了袁渭康的人生转折。

“你可能要出一趟远门。”孙象兴先生告诉袁渭康。

实际上,这趟“远门”是去麻省理工学院做两年访问学者。在当时,出国访学是袁渭康根本没有想过也不敢想的事情,更何况是去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但是在学校推荐和国家批准下,这成为了事实。

“国家给了我如此大的肯定和机会,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在国外两年多,袁渭康刻苦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工作中。

“这两年零两个月的留学生活,使我初步有了国际视野,了解了什么是高水平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对待研究,应该怎样做研究。”学成归国后,袁渭康很快就被任命为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开始一步步走向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沿:给中国石化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一些工程上的反应问题;和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了化学工程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和美国、法国等国家合作开展了近十年的大项目,双方都比较满意地完成了合作;发起成立亚太化学反应工程理事会,促成了重要国际会议在欧洲、美国、中国三地轮流开展的现状。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党的培养,离不开祖国的需要,离不开人民的期盼,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袁渭康院士的人生经历,十分真实地诠释了个人梦、华理梦和报国梦的统一。

顶天立地,书写科技报国的故事

化学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黄永民、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刘金峰两位老师的分享,则讲述了一代代华理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技报国的故事。

今年5月8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而这背后,凝聚了当代华理人的科研心血。随着一封感谢信的到来,华理人助力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天的故事才慢慢被众人所知。

image.png

访谈中,黄永民教授讲述了这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封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的感谢信,主要是感谢黄永民团队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无毒姿控发动机研制了核心功能材料-HAN分解催化剂。在这次飞行试验中,黄永民团队研制的HAN分解催化剂性能稳定,技术指标符合预期,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首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

据黄永民教授介绍,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姿控发动机使用的是无毒推进剂,其应用的核心是分解催化剂技术。团队从2009年起,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才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AN分解催化剂,已于2018年1月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应用于卫星推进系统,领先美国和日本。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大推力无毒姿控发动机上获得成功应用,则标志着我国在HAN液体推进技术的应用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飞天的,还有一个华理“乘客”——华东理工大学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采油菌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采油菌种送上太空,菌种是微生物采油“卡脖子”的核心要素,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华理人勇担使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访谈中,刘金峰讲述了太空培育采油菌种的重要意义。

菌种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已经影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制约了工业化应用推广。目前,采油微生物菌种多数来源于地表自然环境或地下油藏环境,性能相近,特异性不强。采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等技术进行育种试验已经见到了积极的诱变反应,但效果不够理想。若能利用太空极端环境对原始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则有望获得特异性强、性能更加突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突变菌株,提升和强化微生物采油应用效果;同时,也将在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菌种诱变育种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image.png

据刘金峰介绍,这次搭载,为团队探索太空育种新途径提供了宝贵试验资源。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包括菌种生理生化性能测试评价、基因组测序、基因突变位点辨识等。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构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工业菌株,探索微生物采油菌种选育新途径,最终为提高我国油田开发水平,缓解原油供需矛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创新微党课形式,引领师生“初心、担使命”

另据了解,此次党课在形式上还作了创新,既有华东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学生朗诵《共产党宣言》,也有校大学生合唱团精彩表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参加党课的师生有了全新的体验。

党委书记杜慧芳强调,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感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入认识党情、国情、社情,更好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据介绍,华理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高校,68年来坚持国家所需、华理所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一所化工单科性学校发展为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展望未来,要发扬优良传统、坚守奋斗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为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继续奋斗。国家的召唤就是高校的责任。

杜慧芳表示,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勇担历史使命。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要在化工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加强全面工程教育,以“工程+”为核心,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 刘时玉 通讯员 张婷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