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来源:文汇网

作者:姜澎 唐闻佳

时间:2020-09-23 13:54:21

CFP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昨天下午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

上海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办实事的宗旨意识。

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聚焦教育、卫生等最具民生关切的领域,必须始终立足岗位实践,彰显为民情怀,多解民之忧,多谋民之利,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教育是重要的基石。在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具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客观上对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政名师施索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总书记提到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是教师。思政课老师要不断提高育人的能力,把理想和信念这杆旗帜牢牢树在学生心里,要以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情,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

高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令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周磊备受鼓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学术兴趣的探索,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要坚持需求导向,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周磊说,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已从原先的跟跑发展到局部并跑,再到个别领域的领跑,“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一线科研人员在科学道路上获得的每一个突破,代表国家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浩伟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尤其不能只满足于成为证书、奖状上的成果,“我们的科学技术要建立在自己的地基上,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教卫系统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本市到2020年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当好全国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排头兵,为市民提供高品质教育卫生资源,发挥创新策源主力军作用。

贯彻预防为主,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昨天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有感触。此次疫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政治、军事等一样事关国家兴衰,必须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点之一,未雨绸缪。葛均波建议,要认真总结世界和我国多年来医疗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将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加以落实。

一场疫情,“健康第一”的理念深深镌刻于人们心底,如何进一步“赋能”大众健康?葛均波说,要进一步强化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要构建“防、治、管”并重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体系,加强社区治理、健康教育、全媒体宣传等方面的预防教育,让“上医治未病”“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等现代医学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将大力弘扬抗疫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针对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建设20条”,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健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科技赋能,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昨天,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也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当前,学校正发挥办学优势,依托正在积极探索的社区健康师项目,积极探索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李崟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大力培养既懂体、又懂医的公共卫生人才,探索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形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更加主动地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