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G60走廊,招聘会从上海开到杭州,这些毕业生当场签约,找到工作就开工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时间:2020-08-10 16:26:44

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招聘大厅离高铁“杭州东站”很近,日前一场“从上海来的”毕业生招聘会在此举行。从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80家左右的杭城本地单位,向申城大学生提供了约450个岗位。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效率却很高。签约仪式上,绍兴姑娘、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茹思颖站在C位,当场与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签约就业。

记者了解到,通过长三角之间“校地就业创业工作战略合作”,沿着G60走廊,“杭向未来”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专场线下招聘会从上海开到杭州,把沪上应届生送到用人单位“家门口”。华政学生就业中心以及各学院带队老师们当天往返沪杭高速,而像茹思颖这样签下录用协议的学生则马上开工了,这周末她就兴冲冲地加起班来。


【运气虽好,如不行动抓不住均等机会】

与茹思颖相比,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法制新闻方向)毕业的赖全并非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从老家江西赣州坐火车赶到杭州参会的。

有意思的是,当招聘会的签约环节结束之后,他刚签下的杭州热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要招人。于是,作为新人的赖全,就跟着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到属于自家单位的“摊位”开始干活。他们又收到5份简历,其中4位硕士和1位本科同学。“看看他们的经历,足以‘吊打’我,”赖全笑言,“连新同事都说我的运气好。”他说,运气固然是好,如果没行动起来,也抓不住这份幸运。“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年头挺难的。”

原来,大学四年,赖全并没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怎么参加过社团,也没得过什么奖学金,从去年12月底考研结束,到今年8月初正式签约,大半年时间颇有周折。“本来一直打算‘二战’,4月底改变想法,抓住春招的尾巴,”赖全放弃二度考研,去了上海某国企实习,但最后没有留下来。

参加完学校毕业典礼便回家乡了,得知“杭向未来”专场招聘消息,第一时间投了简历,4家单位里有收到两家回复,请他到杭州参加笔试和面试。赖全面试的是办公室管理岗位,岗位描述中对写作能力提出要求,他就提前打印出自己曾写的文章。最终,两家企业都表达了录用意愿,综合之下选择了现在所在的单位。

“我们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包括我,说是‘笨鸟’也无可厚非,”赖全坦陈,机会对于这一届来说是均等的,那就看谁先抓住。尽管考研错过秋招,疫情差点错过春招,但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力一般,但态度很端正,也愿意努力去变好。”

对于异地应聘求职,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对赖全这样赴杭州现场招聘的学生予以路费补贴。



【跟踪就业,拿了证、毕了业也没停下】

与茹思颖一样,25岁的硕士毕业生沈鹏,当场签约的新工作也是律所。更直接的择业理由在于,他专业对口,而且从小生活在杭州。

沈鹏一路学法,本科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的民商法专业,期间也曾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进行过两个月暑期实习。2017年,他考取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研究生,跟随导师金可可教授专注于民商法专业知识学习与积累。3年里,导师几乎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读书会,提升其法律文献阅读能力、读书笔记撰写能力以及法律问题思考能力。

甚至研一阶段,他除了完成校内专业课程,还前后花了8个月左右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德语,初步掌握了阅读德国民法文献的能力。基于此,完成了基于大量德国民法文献的毕业论文。

而今年年初,沈鹏改变了原本继续升学的想法,将律师确定为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最初自己对在上海就业还是在杭州就业有过犹豫,但最后还是在权衡很多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了杭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十分看好杭州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叠加疫情等客观因素,求职变得相当艰难。他也因缺少实习、工作经历,多数简历投出去都没有回音。但他没有滥投简历,而是尽可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律所或律师团队进行投递。在获得最新的“主场”专招机会之前,他也得到了几家比较知名律所的面试机会,特别是在有笔试的律所面试中,即使没有对方要求的各种实习、工作履历,他的笔试答卷也都给律师留下深刻印象。

7月初,沈鹏就从学校公众号中了解到“杭向未来”招聘就报了名,和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的结缘也似乎顺其自然。在经过人事部门HR和指导律师的面试后,就确定了实习机会。在短期实习中,通过几次法律备忘录及法律问题专题研究的撰写,迅速得到认可,最终有幸走上天册律师助理的职位。

“母校全程跟进每位同学的就业情况,即使我们拿了证、毕了业之后也没有停下来过。”沈鹏说。事实上,这次华东政法大学专场招聘会也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前期通过线上云招聘会就可登录杭州人才网进行注册,活动开始后就可查看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并投递简历,完成供需对接。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