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被亲妈报警、被亲爸送到派出所“自首”引热议,另类管教“奇招”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吗?

来源:文汇网

作者:储舒婷

时间:2020-08-05 15:28:27

“不听话就叫警察来抓走!”这是不少家长“吓唬”孩子的话,但最近竟然有父母动真格了。日前,为了管教暑期频频闯祸的“熊孩子”,父母采取报警等另类“奇招”引发热议。有7岁女童偷商场玩具被亲妈报警、有6岁男孩刮花别人的车被爸爸带去派出所“投案自首”,还有小男孩因为偷拿父母钱款被父亲专门领到派出所接受民警教育……有网友为此点赞,认为“对孩子的小错也不容忍,这才是有底线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但也有人提出:古人云“当众不责子”,采用这种“极端”手段的家长才需要反思。

专家指出,这种看似“动真格”的惩戒方式并不值得提倡,不但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以如此“生硬”的方式,把孩子幼小的心灵推向未知和恐惧,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更有教育学专家直言,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过早地让警察来“吓唬”年幼的孩子,容易让他们失去对最后一道底线的敬畏。真正的“管教”,是家长日常对孩子的关注和温暖陪伴,并对孩子内心需求适当满足。

请警察“兼职”教育要格外慎重

常言道“有困难,找警察”,有的父母在面对“熊孩子”束手无策时,想到找民警来帮忙。近日,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的女儿在商场偷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如何询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于是,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在民警的批评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愿意关注孩子管教问题的父母比起“熊家长”固然值得称道,但采用何种方式需要深思熟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教授崔丽娟说:“当父母发现教育孩子无能为力时,愿意放下面子、向社会求助是他们在教育上的进步。但请警察来批评教育要格外慎重,第一次孩子肯定害怕,第二、第三次可能就不怕了。家长要评估这种方式是否能让孩子保持持续的敬畏,一旦失去对底线的敬畏,孩子在今后更长的人生中该怎么办,很多家长恐怕没有想过。”

“把犯错的孩子交给警察,可以说是家长小题大做。不但占用了社会资源,况且,对有些性格敏感的孩子来说,很可能刺激过度,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带来不良影响。”同样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宋永宁认为,六七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念的发展期,有的孩子尚未理解“偷”的含义,想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是本能反应,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罚方式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多于教育。

适当的处罚之后,更需关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

比起个别想出“奇招”的父母,更令人担忧的,是对类似事件一片叫好的“大多数”。“其实,这反映了现在很多家长的焦虑和无奈,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无计可施,在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上无能为力,只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外部。”崔丽娟说,教育其实是经验的积累,过去大家庭式的养育方式提供了让大家相互学习的环境,但现在小家庭中的年轻父母往往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

“面对‘熊孩子’教育的手段匮乏,暴露了这些父母在教育上缺乏智慧。”另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警察对待年幼犯错的孩子也只能批评教育,孩子的成长不能建立于“他律”的监督之上,而是要渗透于日常的教育中。比如,对孩子偷拿东西,家长完全可以采取更柔性的教育方式,母亲可以请店员一起“演”一出戏,进行类似的批评教育,或是回家后家长和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来扮演店员。此外,家长在平时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

更重要的是,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关注到孩子的错误行为还不够,还要找到他们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有些家长比较严苛,孩子在生活中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才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以买玩具为例,有的父母带孩子逛玩具店却不给买,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忍耐力,这就非常不可取。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找到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并正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缺失,也许这个过程非常煎熬,但是,崔丽娟说:“家长仍然要和孩子解释行为之所以错误的理由,并给孩子宣泄情绪的空间。父母能够蹲下身,耐心陪伴和等待,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比任何管教都重要。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