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校长林忠钦寄语毕业生:担当有为 砥砺前行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金寒草

时间:2020-07-13 15:34:05

7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在闵行校区胡法光体育场举行,三千余名毕业生亲临现场,全体应届毕业生“云端相聚”,万余名学子挥别母校,开启人生新的征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对毕业生表达祝福,并同他们探讨“担当”的深刻含义。

亲爱的2020届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天,我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本科生与研究生共享的方式,召开一场前所未有,也是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各位同学的顺利毕业表示衷心的祝贺!

正可谓“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过去的半年转瞬即逝,又值得铭记。寒假伊始,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每日新增病例、医疗救护信息、亲朋好友近况,特别是身处湖北地区师生的安危与需求,时时刻刻牵动着大家的心,焦虑与紧张也在所难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凝聚起战疫必胜的信心与力量,驱散了疫情的阴霾。大家渐渐习惯了口罩、额温枪、健康码……忐忑不安的情绪转变为更加有序高效的行动。春季学期到来之时,我们无法相聚在校园,上课、升学、求职的主战场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迅速切换频道,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云毕设”“云答辩”,以及“云复试”“云应聘”,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为了给大家留下难忘的毕业回忆,带走满满的爱与祝福,母校提前两个月开始精心策划这场“云毕业典礼”。对于不能现场参与今天学位授予的同学,我要代表学校向大家郑重承诺:母校将永远为你们保留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在明年125周年校庆之际,母校也将设立2020届专属毕业纪念服务。母校永远为你们守候,欢迎你们再次回到校园,重温美好时光!

这半年非同寻常的经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像疫情这样的历史性重大事件,既是“试金石”,也是“炼钢炉”。面对疫情,我们国家交出了有目共睹的“高分答卷”,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民族精神,让我们对制度优势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自信。对于个人而言,这既是人生历练,更是精神洗礼。电院毕业生彭至鹤同学对此深有感触,“种种经历和耳濡目染,让我彻底改变了,学习只是为了工作、人生就是赚钱花钱的想法。只要能够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哪怕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是值得骄傲的!”而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以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轻松可得的。时局之下、变局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中国的发展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要想应对挑战迎难而上、抓住机遇逆势而起,离不开也迫切需要当代青年的贡献作为!从交大毕业,你们要有主动担当的品格,也要有创新图强的精神,还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其中,担当是你们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因此,作为校长,在这毕业的时刻,我想和大家谈谈担当

担当,就是关键时刻要站得出。“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需要我们有担当。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面对前所未遇的病毒、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国家有一批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挺身而出,诠释了他们的担当精神。交大的570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疫情爆发之初就提前取消休假、主动请战,做好奔赴前线的一切准备。接到国家命令之后,不到两小时就完成数百人的组队,先后有八批白衣勇士整建制驰援武汉。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附属瑞金医院的陈尔真副院长在出征前说:“疫情面前,我们绝不退缩,一起去,一起回”。在一线战斗的55天里,他带领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治愈近300名患者的同时,出征人员全部安全返回。回程路上,武汉市民自发送别、热情鼓掌,发自肺腑地齐声高喊:“武汉人民感谢你们!”让人热泪盈眶。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的查琼芳医生,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治疗疾病,最长持续值班工作15个小时;而且还在极度忙碌之余,坚持写下了67篇日记,用真实的点滴还原了医务工作者一线抗疫的图景,也向社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勇敢、无私无畏。陈尔真医生和查琼芳医生是交大“战疫英雄”的缩影。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交大还有许许多多的医生、护士、老师、学生、校友,以所学专长担起重任,凝聚起团结一心、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交大人的担当,源于信念、化为行动,感染和鼓舞着更多的人,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而不是趋利避害。世间从来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是交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身为交大毕业生,我希望你们内心深处时刻葆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和从不犹疑退缩的勇气,用交大人特有的坚定、务实、奋进,迎接暴风骤雨的洗礼,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传递更多的光与热!

担当,就是攻坚克难要拿得下。担当需要勇气,更加需要知识和能力。建国初期,正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两弹一星”,我们才有和平稳定发展的底气。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奋起直追,拿下北斗、高铁、跨海大桥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飞跃。七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拼出来、干出来的。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挖泥船”背后的故事。二十年前,我们国家没有独立设计和制造大型现代化挖泥船的能力,只能从国外进口整船。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只能买什么。有时重金购买回来,发现设计存在缺陷,要求对方修改,就会被索取天价的修改费。为了让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谭家华教授带领团队白手起家,相继完成“航绞2001号”“天鲸号” “新海旭”等63艘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研制。这一系列国之重器,在复杂的海况中立得稳、挖得快、排得远,一条船一天的挖掘、输送量可以把一个足球场堆高18米,为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同学们,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想在时代中有所作为,就要练就一身攻坚克难的本领,乐于接受成长之中困难的磨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希望你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非但要“不怕难”,还要“怕不难”。要在实战中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勇于突破知识边界,不断挑战自我、攀登高峰,从而在更大的事业舞台上展现才华、贡献力量!

担当,就是人生之根要扎得牢。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满怀理想与热血,有担当重任的强烈意愿,颇为难得;历经沧桑洗礼,不易初心,不忘使命,始终持守这份担当,则更加可贵。几十年奋斗的漫长历程并不见得每一段都能得到回报,平淡时期更需要扎根与坚守。只有在扎根中生长,才能真正成就大器之才。今年年初,我和交大的老师们一起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场的所有人都为黄旭华学长深深感动。1958年,黄旭华学长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出差,到达后才知道自己被“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核潜艇工程选中。临行前,组织谈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黄旭华学长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从此在荒岛扎根。30年时间,他都只能通过北京信箱邮寄生活费,维持和父母的联系;一直到核潜艇面世,才回到老家,与93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团聚。尽管如此,黄学长从未有过半点彷徨。他的人生,正如他所研制的潜艇,深潜无声却力量无穷!在人民大会堂,当黄旭华学长掷地有声地说出:“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没有虚度,此生无怨无悔。”全场都深深为之动容。这是交大的荣耀,也是交大人共同的榜样!同学们,希望你们,既要有一时之担当,更要有一生之担当,为国家而担当!当下,国家的发展亟需前沿科学领域的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提升,更加迫切需要你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根扎住,把根扎牢,把根牢牢扎在祖国大地上。希望大家都能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份责任,扎根奋斗三十年,一定能够成为行业翘楚,为我们的强国梦做出贡献!

同学们,担当才能有为,实干胜于空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要想夯实挺身而出的底气,练就攻坚克难的本领,并且在扎根中生长,就要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在这里,我想和杨振斌书记一起送给大家三句寄语,希望对大家未来的人生之路有所启发:

第一,要坚持终身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既是终生的需要,也最能涵养一个人的品格。继续深造的同学要珍惜在学校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能仅仅满足于拿学位,要敢于做有挑战性的学问。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要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第二,要勇于开拓创新。人生是一场长跑,追求卓越的道路永远没有终点。作为交大人,不能满足于个人生活安逸,也不能止步于阶段性成功,要发挥“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交大精神,在创新上持续下功夫,敢闯无人区、能啃硬骨头,争取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出原创成果上取得重要突破。

第三,要善于团结合作。独木不成林。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成就大事业。无论身处何地,交大人都要开放包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吸纳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要不怕吃亏,以诚待人,寻求集体的最大利益。如果参天大树都能根根相连,必将成为抵御风沙、生机盎然的广袤森林。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即将从交大的学生转身成为交大最年轻的校友。你们将成为母校永远的牵挂,而母校也将成为你们永远的故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做担当有为的交大人,在砥砺前行中成国之栋梁!谢谢大家!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金寒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