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AI新赛道,高校纷纷落新子、布新局,强强联手助力建设人工智能发展“上海高地”

来源:文汇网

作者:姜澎 樊丽萍

时间:2020-07-13 10:04:31


CFP


浦东张江,这片上海最蓬勃向上的土地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为同一件事而忙得热火朝天——争分夺秒,布点人工智能。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之际,复旦大学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刚好满周岁。这家研究院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时应声成立,将把张江作为落点。一年间,研究院的算法库也已基本建成,为数据加速“跑”提供助力。

上海交通大学在张江也有校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这里也有产业平台,不仅前沿技术荟萃,还有一批全新的科研成果正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在苏浙“落地”。

进驻张江人工智能岛后,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人气越来越旺: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一上海市高峰学科,已有数百名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博士生扎根“岛”上开展科研工作。

有一点特别值得玩味:在纷纷落子、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和相关研究院所时,沪上“复、交、同”三校选择了打破“门户”和学科壁垒,开启全方位合作。目前,由同济大学牵头,三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的上海市市级重大专项正在申报之中。

窥斑见豹。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沪上高校正蓄势发力,联手抢占新赛道。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放”很关键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人工智能发展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会是什么?很多学者的回答高度一致:开放。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成立的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作为上海市创新生态的组成部分正式成立。

“开放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之一。只有基于开放的环境,让人类思想、智慧的火花迸发,我们才可能实现0到1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康教授有一则观察:在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大学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突破传统学科的壁垒,而学科交叉本身就是一种“开放”之举;与此同时,承担不同层级研发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之间也在相互“开门”,携手推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和产业的开放。

“人工智能的基础发展,不能靠一个学校或一个公司来推动,而是一个产学研共同努力的结果。”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教授也有类似感受。

即便受到疫情影响,过去半年来,沪上高校间仍然举行了数十次学术研讨。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等高校学者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共同推出的 “木兰协议”,获得了国际开源许可,推动了我国的开源生态建设。

“掌握、掌控开源生态已经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金耀辉告诉记者,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将联手国内的学者,继续推进人工智能软件框架研发与开源,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国际规则互认,建设国际人工智能开发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

兼顾“前瞻性”和“接地气”,让人工智能“赋能百业”

要真正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地,检验的标尺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国际竞争的焦点领域,上海如何打好自己的特色牌?

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尝试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出答案:要汇聚最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技术,网罗一批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工作,推动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对上海来说,要真正成为创新策源地,除了要寻求人工智能基础层面的突破,“接地气”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赋能百业”的人工智能,正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趋势。高校在全新落子、布局的过程中,也亲历着“裂变”的发生。

围绕人工智能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新成立了数学基础研究中心、机器认知计算研究中心、视觉智能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智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等11个中心。跨学科、开放式、国际化——从布局看,这些研究中心在基础与应用层面力争实现“两头兼顾”。

既要前瞻性解决人工智能的本源性问题,又要接地气解决现实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济大学也结合学科优势形成新示范。

让城市更智慧,该校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国内首个3000个城市联网大数据平台;在智能医疗方面,通过交叉融合生命科学、医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而创建的CarePre疾病风险评估预测系统,揭示了大规模电子病历数据中的潜在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在全新组建的“智能+”研究院里,特别突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原则,研究院兼职人员按照“人事关系落脚学院,学术关系依托研究院,未来去向依据考核”的办法进行——用制度为创新护航。

加速产业对接,让更多研究成果被场景应用激活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疫情之下,也有一些新兴行业逆势起飞,很快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这其中,就不乏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领头企业的身影。

4月,思必驰完成了4.1亿元新一轮融资。这家智能语音处理的AI企业创始人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同样,由上海交大师生创立的云天励飞最新完成了近10亿元Pre-IPO轮融资;达观数据获得2.7亿元B+轮融资;来也科技宣布完成C轮4200万美元融资……

当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采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创新活力:在这个产业功能平台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应用开发,一批人工智能的成果得以顺利地与产业对接、落地,且顺势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围绕人工智能而建立的四个工程技术研究基地,每一个都对应一种应用场景,包括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肿瘤智能药物、老年疾病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肿瘤疾病人工智能。目前,部分成果已进入实际应用场景,并不断升级。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