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优质均衡之路”系列报道 ② ▏锐意进取 他们以前瞻眼光探索教育前沿课题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时间:2020-06-23 10:57:52

新中考改革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育人质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开始针对新的评价方式做出教育教学上的调整。

在普陀,有些学校多年前就做先行的探路者,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始了综合素质方向的改革、探索,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背后,有教育部门的支持引导,学校的锐意革新、坚持不懈,也有每一个学生的投入体验和积极反馈。

普陀区教育部门始终支持学校展开符合教育规律的积极尝试,通过各校在不同课题、科研项目上的深耕和探究积累经验,辐射带动全区学校共同提升。不论是一直以来的强校,还是后起之秀、新优质,各校始终关注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不断通过科研、实践把所思所想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做出了示范。

如今,探索的成果逐渐显现,一些做法的价值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了验证,而探索过程中学校的思考、付出的努力也很值得深入剖析。

image.png

普陀区沙田学校学生在秋季社会实践考察的路上  


突破美育的评价难题

看电影、参观展览、听音乐会后在社交平台打卡是很多人业余生活的爱好,而在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华四精彩每天”的校园群打卡已经成为了同学们在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后的习惯,这不仅是他们对于自己生活、成长的一种记录,也是学校艺术素养测评中的重要内容。

image.png

华师大四附中爱好管乐的同学 


热爱美术、书法的小孙同学经常在平台上传自己参观展览、博物馆的经历和感想,平台上美术素养相关的评价内容里,课程学习和学业水平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她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课外她跟同学一起组建科幻画创作艺术社团、参加比赛获奖的经历也有记录,她还以书法特长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特长认定。用她自己的话说,艺术素质测评既激发了她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也对提升她的欣赏、创作能力带来很大帮助。

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以艺术素养培育作为特色的学校有很多,但如何评价美育的成效也是困扰这些学校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对学校的美育工作、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评价,2015 年,华师大四附中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等,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和细化,并借助电子平台进行指标的统整,首创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电子测评系统。

测评系统中,学校将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细化为 10 个可操作、可评价的测评点,同时对每个测评点的测评办法、测评时间、测评人、录入时间、录入要求、录入方式、录入人、技术保障等都给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说明与界定,并制定了与测评办法配套的操作细则。

在电子平台上,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学生可以分别通过上传照片、音频、视频、文字等形式完成对过程的写实记录,并通过师评、互评、自评以及“点赞”等形式对艺术素质进行多元评价。教师也可以在线记录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在线布置、收缴、批改学生艺术作业,在线分享优秀学生作品。

image.png

艺术测评电子平台 


学校刚开始推进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的时候,许多学生都充满疑惑:艺术怎么测?测评跟考试一样么?在艺术测评里表现的好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吧?

带着怀疑参与之后,大家渐渐感受到了测评的意义。梳理、上传的过程总伴随着感悟与反思,上传后老师的反馈、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加深了自己艺术学习、实践的体会。

像小孙同学一样,大家在一段时间的上传之后都拥有了自己的艺术成长档案袋,每一个学习、实践的经历都成了成长里精彩的瞬间。

“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学习不是只在初中这一个阶段的,很多孩子未来的成长都会跟艺术紧密相关。”华师大四附中校长眭定忠觉得,这样系统的、过程性的评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学习、发展提供支撑,这也正是打造艺术测评体系的重要意义之一。

如实记录、多元评价、注重过程,华师大四附中的艺术素质测评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目的是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也跟后来新中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

除了反映美育成果、助推学生成长,探索评价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评价引导培养方式、培养体系的建设。

普陀区的晋元附校也是以美育工作、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学校的美育评价工作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观念和行动,并设计了“兴趣、习惯、成果”三个维度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在对艺术素养培养目标、评价指标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

以音乐课程为例,学校基于国家规定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实施统一规划设置。基础型课程立足于满足全体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具备对音乐理解和文化多样性人文情怀的应有尊重;拓展型音乐课程的目标是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拓展型课程又包括管乐、合唱、舞蹈、戏剧(曲)四大类课程,课程的展示还跟学校的艺术节、汇演等活动形成融合,不仅参与展示的学生通过展示获得提升,欣赏演出的学生也在学校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加深了对各种音乐形式及作品的理解。

image.png

 晋元附校拓展型课程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欣赏、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在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比赛、活动上表现出色,由此而来的各种经历、体验对于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生命、形成健全人格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辟一条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新路

 

日常吃的青菜在被买到家里烹饪之前都经过了哪些流程,青菜怎么卖才能不亏本?

律师天天在写字楼里工作是不是很轻松,气象员的工作就是播报天气么,邮局里分发信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插花的时候怎么做能让花更好的吸水……

普陀区沙田学校是坐落在曹杨新村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于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跟着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总能收获新的感受。

不只职业体验,在学校种一块小小的责任田,回到家体验家政技能,在物联网、编程等创新课程上动手创造都是沙田的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学校以责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

image.png

 沙田学生家政技能体验


几年前沙田学校就开始了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对于市区的学校来讲,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空间、形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活动的设计、规划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变革发展,劳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许多活动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劳动教育的目的也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认识、价值观、情感,引导学生在劳动的基础上展开创造。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方向,沙田学校在利用好自身、家校、社区等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德育养成、职业体验、创新教育等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者活动将不同层面的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成长中,比如家庭教育方面的“家政技能体验”课程,在德育养成方面,同学们在校园里有“责任田”“责任区”和“责任岗”;在职业体验方面,有各种主题的体验活动;在创新教育方面,有劳技与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拓展课程,包含了乐高、编程、物联网等方面内容。

image.png

“我是小掌柜”职业体验活动 


四个方面的课程、活动既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又共同形成对劳动认识、观念、情感层层递进的培养。家政技能体验帮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建立了对劳动、劳动成果的认识。有同学说,从中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劳,也有很多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责任田、责任岗的设置不仅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氛围,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责任意识有重要意义。职业体验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职业生活,也为同学们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态度的养成奠定了基础。而创新课程则是在劳动的基础上鼓励创新,通过创新能力和劳动技能的结合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沙田在城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载体上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家长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了孩子在责任感、劳动能力等方面的成长。

不过校长梁昌明说这只是个开始,要做好城市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需要建立从教到学再到评价反馈的完整体系。通过此前的实践,学校在“城市学校的劳动教育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接下来,沙田还将在已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路,优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及标准,融合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建设,打造完整的劳动教育生态,让劳动成为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底色。

 

解析新时代的数字化学习

 

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也是许多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在线教育的大面积开展也让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话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讨论。

当很多学校围绕怎么用信息技术手段、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融合等问题开始尝试的时候,普陀区的洛川学校已经把关注点放在了怎样更好运用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探索的问题上。

洛川学校从2000年就开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不仅积累了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也把教育信息化深刻融入了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历程中,让信息化的教育、学习成了学校的特色。

如今,学校完成了信息化相关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建设,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课堂教学品质的进步。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把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了重点任务。

image.png

洛川学校信息化课堂 


什么是数字化学习能力?这样的能力应该怎么培养?

用学校教师的话说,数字化学习能力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渠道、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学习,是在熟悉技术的基础上,让技术“为我所用”的素养。洛川学校的教师把数字化学习能力细分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与管理能力、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力。

适应与管理能力主要指对技术的使用和自我的管理,后面两种能力则是通过技术的运用获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开辟了多个主题的数字化学习课程,既要教同学们用技术,还要引导同学们用对、用好技术。

信息素养的课程里包含了社交平台、思维导图、创课视频等十几种应用内容的学习和使用,“个性化学习”的课程里,学生可以学习利用不同的技术平台搭建班级管理网站、创设“个人书桌”、开辟在线教室、设置虚拟学习情景。

“社会性学习”的主题课程则以项目、任务作驱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探究,并利用前面课程里学习的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

image.png

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探究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就有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利用线上的平台、工具研究了起来。比如“在线抗疫地图”,关注的是防疫工作涉及的地理问题——疫情中如何合理规划出行路线、监测和留观的区域怎么设置更好等。在项目中,七年级的学生化身“地图制图员”,运用地理的知识和方法、线上的数据资源以及制图的软件、平台,把对问题的分析用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与地图的填绘、解释和应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应用技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他们的创新、发明奠定了基础。2016年,当时在校的李泽芃同学就利用所学的技术进行创新,拥有了3项发明,获评中国少科院“小院士”、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等称号。

“学生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生学习者。”校长刘爱武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为了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的能力,更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在未来进行学习、创造的数字通行证。


责任编辑:王蕴玮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