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学生玩转科创,“90后青椒”翁崇涛自有妙招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金寒草

时间:2020-06-18 10:04:58

白墙黛瓦、郁郁葱葱,走进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便沉浸在温婉古朴的别致韵味中,江南园林般的校园环境与松江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相得益彰,古藤盘绕的紫藤廊下是阅读者与沉思者的恬静怡然。

不过,近几年让上师大外语附中成为全区标杆盛名在外的,却是她包裹在秀气外表下的科创之魂。

在国家级市级各种科创类大赛上斩获800多个奖项,全校超过九成学生手握项目参与科创研究,有的获批国家专利,有的是“小研究员”“小院士”,还有的带着课题走出国门……从首次在市级科创大赛上获奖到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90后”教师翁崇涛不仅是荣誉现场的见证者,也是这短短七年飞跃期背后的最大“功臣”。

IMG_8995.jpg

他是科创教室里的“明星导师”,自他接手科创工作站以来,他辅导的学生年年拿奖不断,获市级以上奖项近500项,工作站的规模逐年扩大;

他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在没有任何基础材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独立开发科创教育校本课程,为学校建设内涵发展开辟特色路径;

他也是所有学生科创梦的掌灯人,让普通学生也能在从自主研究中找到乐趣,收获成长,实现自我,在科技创新的天地里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这不是尖子生的“特权”

每年九月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上师大外语附中总有一个特别的环节——研究性学习启动大会演讲,用以点燃新生们的科创热情。这项“任务”是翁崇涛“自告奋勇”接下的。面对台下一张张扬起的稚嫩面孔,翁崇涛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讲到当前最热的人工智能,从中国空天事业的最新成果讲到“透明蜂窝迷宫”“半自动植物照料压力洒水装置”“超吸力电梯停靠加固装置”等高中生专利,新生们的眼睛变得闪闪发亮:原来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演讲结束后,他总是立马被新生们:“拦”下,“老师,你刚刚讲的黑洞是什么?”“老师你觉得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老师……”……当场被热情的新生“砸”下一堆问号,这是翁崇涛所乐见的。

“科创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他们习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最后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翁崇涛看来,科创并不是尖子生的“特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学生的学习应该以问题为载体,而不是以获得研究成果为目的,科创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更注重其研究过程。”

IMG_8780.jpg

每到寒暑假,总能看到翁崇涛和学生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作为老师,和同学们为了准备竞赛而“夜宿”的经历。2013年的翁崇涛还在实习期,却已经受到校长“重用”,担起学校科创竞赛工作。11月他带队参加全国头脑奥林匹克(OM)大赛,天天和同学们在学校测试承重结构。“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同学们满手满身都是胶水。”那时翁崇涛作为指导老师也好不到哪里去,回家后妻子总怪他“又糟蹋了衣服”。想到这里,他低头搓了搓手指,好像胶水黏在手上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不过,所有的疲倦和付出在学生们捧起奖杯的那一刻都是值得的。那一年,上师大外语附中的队伍最终拿到了全国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二等奖,还捧回了代表最佳创意的富斯卡创造力奖,这让队伍有机会前往美国参加全球总决赛。看着同学们喜悦的样子,此时还只是一名实习教师的翁崇涛坚定了自己的教师之路:是的,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

88495f1e74906530b4d7e985c4aa0e7.jpg

这是翁崇涛“带队履历”上的第一笔,这也是学校开展科创教育以来含金量最重的奖杯,此后,科创教育上师大外语附中不再缺位,翁崇涛的荣誉簿也一年一年越来越厚。

来吧,跟我“玩”科创

翁崇涛生于一个崇尚教育的家庭。爷爷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深受邻里亲戚敬重,让翁崇涛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憧憬,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深远。他从小随着当兵的父亲在部队大院里长大,母亲总对他说“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为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翁崇涛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认识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正直、勤奋、乐观与他形影相随。

“小时候总说要当科学家,要当宇航员,这些孩子会自然而然地爱上理科,爱上科学。”这个从小说“要当科学家”的翁崇涛在大学时进了物理系,后来考到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科创教育研究。

当时,上海二期课改进入“深水区”,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创新素养走到“台前”,成为打破以“唯分论”和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的破题关键。上师大外语附中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科创教育课程的校本化,一眼“相中”科班出身的翁崇涛,补强学校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时和学生相差不到六岁的翁崇涛满肚子都是理论知识,他在一边教学一边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教育模式。翁崇涛发现,要让孩子们喜欢上科创,一定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功利性的活动空间。“科创是不能拿来‘学’的,我要做的,就是陪他们‘玩’科创,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探索自然、探索科学。”

fc54ddbffeeaea1d455ae83d582a8d6.jpg

翁崇涛有一个充满回忆的“莫逆之交”。男生小昊在班上成绩平平,但在翁崇涛的课上很活跃。在翁崇涛的引导下他开始搭模型、做实验,还参加市里的竞赛拿了奖。在科创活动中,和同伴一起协作努力并最终获得认可的宝贵经历一下子激发了小昊的学习热情,连带着其他科目,高考前他的成绩从中游跃进了年级前四十。家长说孩子开了窍,但翁崇涛知道,在科创的道路上,小昊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亲眼见证学生的步步成长,初为人师的翁崇涛意识到,科创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带给孩子知识、体验、情感,以及无限潜力,这让他从此对科创教育“更有干劲”了。

今年正要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的小昊正在为第一次正式登船做准备。即将面对无边无垠的大海和潜藏在海面下的未知,这在踏进翁崇涛的科创小站之前他是想都不敢想的,科创教育让他自信地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他的人生驶向更广阔的天际。

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堂选修课上,当翁崇涛讲到“太阳能发电有利于环境保护”时,班上的小曲提出问题——“废水可以用来发电吗”“可以结合光合作用发电吗”“用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提升电池性能”……连珠炮似的问题连翁崇涛都差点招架不住。“如果感兴趣,就去做实验!”下课后,翁崇涛鼓励小曲继续研究下去。

小曲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废水发电及光合作用的文献,制定了一个利用串联电池组对含有果汁、饮料的废水进行室外太阳光和模拟太阳光发电的实验计划,试验成功的话,既能处理废水,又能对外发电。但在准备实验时又碰到了问题,实验中所用到的二氧化钛薄膜不是高中实验室能轻易获取的,这叫小曲有点泄气。

眼看实验计划要“黄了”,翁崇涛却不放弃:“科学研究不落实到实验上怎么行?”为此,他四处奔走,最终联系上了高校创新工作站,让小曲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完成的发电演示。

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倾尽全力,这已经成为了上师大外语附中的“传统”。学校里有个由两名学生和一位导师组成的三人课外鸟类调查研究小组,在学校的支持下,研究小组远赴新西兰奥克兰开展鸟类调查,两位小研究员得偿所愿,最终完成的报告还获得上海第二届“未来杯”高中阶段学生课外活动竞赛二等奖……

IMG_8731.jpg

对学生守望支持,对教师也是如此。从2014年正式走上讲台至今,翁崇涛从一名“青椒”渐渐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全力支援和发展空间。

2015年,由几个探索“科创教育”的年轻教师自发组成设立“新书院”,下设“哥白尼书院”和“雨果书院”,分别专注理科研究和文科研究,师生在书院里自由设置活动计划、学习内容、研究课题,推进研究性学习。书院成立时,学校领导层直接“放话”,“全听你们的”,就把这一学校课程改革发展计划中的“重头戏”交给了一群充满干劲的青年教师。

翁崇涛是发起者之一,当时25岁的他成为了哥白尼书院成立后的首任院长。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就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在没有任何基础材料可借鉴的情况下,翁崇涛独立开发了校内第一本《物理创新实验室校本教材》。此后,借着担任学校BIT新实验室负责人的契机,他将原本的教材进一步升级,开发了第二本校本教材《BIT实验室校本教材》,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新血液的注入让这所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办高中吹起阵阵清新之风。“青椒”们不负所托,他们定制度,搭平台,带着学生们和他们的科创精神走出上海,甚至走向世界。在书院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通过招募平台自主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团队,自主选择导师。发展至今,书院形成“科创效应”不断扩大,获得市级以上科创类奖项800余项,全校90%以上的学生选择加入书院寻求个性发展。

IMG_8692.jpg

翁崇涛回想起,创客小站创立之初,校内教室紧张,连一间空教室都拨不出来,但学校还是改造楼梯下原本作厕所的“亭子间”作小站起步的舞台。教师和学校同心协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条件,翁崇涛认为这才是教育本源。

“做老师到现在,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让我的教学设计落地,把我的教学理论实践下去,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成长。”如今,校长已经许诺他,未来将在宿舍楼辟一整层来做科创教室,在这片天地里,翁崇涛将着学生继续“玩转”科创。

IMG_8935.jpg


记者 金寒草 摄影 郑逸洁

(部分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金寒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