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田头能为大学生提供哪些岗位?
上海农村提供了很多机会,不少大学生选择田园就业或因“情怀”回乡创业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翀

时间:2020-06-10 14:25:01

“招聘销售经理,岗位要求三条:有事业心、吃苦耐劳、综合素质好的中青年,学历大专及以上。”这是市郊家庭农场经营者仇明惠最近发出的招聘启事。

为何要招聘大学生做农业?“上海农村太需要年轻人了,现在在田头干活的农民平均年龄为六七十岁,但农业要现代化,离不开高学历的从业者。”很多农场经营者表达了这层意思。

乡间田头能为大学生提供哪些岗位?在田间工作的大学生又怎么看待这份工作?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郊见到了不少把农业称作“理想生活”的大学生。

田间工作吸引力越来越大

发出招聘启事的仇明惠是“75后”,大专学历,之前做财务工作。2009年,她做实业的父亲想回归田园,机缘巧合在浦东航头镇开设了鹤丰农庄,让她负责,她就转型做了庄主。

她发出招聘启事,要求“学历大专及以上”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我们农庄已经有3个本科生,5个大专生了,说明田间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本科生柏圣南被称为“南瓜哥哥”,1989年出生,今年初来到农庄,之前在无锡一家IT企业做产品经理,专业背景是工商管理,“我是农村孩子,喜欢农村,现在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做农业,很开心。”

上海“80后”姑娘胡音佳也是本科生,之前做行政工作,但觉得太受拘束,田园给了她更新鲜的空气,“从我家来农场,坐公交车单程要1个半小时。但听说农庄提供住宿后,我立刻决定加入。”她也带父母来农庄体验,“他们也说好,很理解我的选择。”

除了通过应聘选择到田园就业的大学生,也有因为“情怀”而回归乡村创业的年轻人。

上海灿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是1988年出生的高斌磊。从小在农村成长,他见惯了父辈在田间耕作的样子,对土地的感情很深。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三支一扶”队伍,成为农技站的一员,与农业打起交道。两年的“三支一扶”期满后,高斌磊顺利考上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但是,我还是对农村有感情,想带领乡亲们致富,又看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感觉干农业有奔头,所以决定回家乡种田。”高斌磊说。这个决定还得到他的妻子、比他小两岁的“90后”姑娘范晓琴的支持。范晓琴说:“我也在农村长大,所以他说要做农业,我很理解、支持他。”

作为互联网销售公司创始人的金华,以及原来在世界500强食品企业任职业经理人的徐添祺,两人都是大学学历,他们组建了青浦贝果果蔬专业合作社,找了专门的基地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做水培蔬果技术研究。这两个“80后”最初的想法是做个农业基地,“让自家孩子吃上安心菜”;可做了3年,梦想变大了,“希望有一天,更多的农民能用上我们的技术,更多的消费者能吃上我们种的菜。”

大学生“种地”就是不一样

对农村、对农业的一份感情,让年轻人选择乡间就业创业,不过,大学生到田间并不是像农民那样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而是带去了很多新想法。不论是种植方式还是营销方式,都加入了他们对农业发展的新思考。

高斌磊在2017年刚辞职回村时,选择种水稻,因为水稻种植技术成熟,加上政府支持,很适合他这样的农业新手。种了一年水稻,摸清了农作物的基本习性,也更了解了农村现状和市场情况,他动起了心思:种水稻的人不少,如果只是种水稻,缺少市场竞争力。年轻人如果和普通农民一样,继续从事传统农业,无法为农村带来改变。如何才能种出不同?

思来想去,高斌磊决定增加品种,拓展客源,提高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过仔细比较,他为合作社新增了小皇冠西瓜、水果玉米、哈密瓜等瓜果,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的成熟季节,排定了生产周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民也不会‘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上市,收入也能保证。”他以当令成熟的水果玉米为例说,普通玉米按重量卖,每500克才几元钱;水果玉米按个卖,每个8元钱,因为它比西瓜还甜。“我们要做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金华和徐添祺走访了部分生产基地后,决定做水培蔬菜,“水培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一是可以解决农药化肥的问题,因为很多虫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能提高生产效率。”走进他俩的水培大棚,能看到不同生长期的生菜郁郁葱葱:大的尽情地舒展叶片,小的才刚刚冒尖。徐添祺指着培养槽介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改良的。有些规模化水培基地的投资额太高,40亩地要花6000万元。我们想研究一种能达到同样效果但成本不高的培养方式。”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同为“80后”大学生的金琦祺为大棚里新设计了传感器,可以实时、远程监控大棚里的环境变化,不仅涉及温度、湿度等基本指标,而且能追踪植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细分指标,从而更加精准地为植物调配生长环境。

除了物联网设备,他们还在研究适合不同农作物的水培营养液,希望有一天,让这些技术能帮助更多的农民。

希望做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采访中,记者问了每一位大学生同样的问题:怎样看待“农民”这个身份?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农民也是新职业,农民也能有自己的事业。

高斌磊和妻子一边延续父辈的实践经验,种好农作物,另一边也为合作社运营注入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建立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店、淘宝店,夫妻俩还在朋友圈吆喝自家农产品。通过在线经济,合作社已经积累了不少回头客,目前企业团购、基地直销和线上销售各占三分之一,销售情况比采购商上门强很多。

不过,高斌磊对自己的事业还有规划:“如今,规模化的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可在生产实际中,中小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将长期存在,这些合作社怎么发展?希望有一天,我的尝试能带动周围更多的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做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在鹤丰农庄就业的几个年轻人,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农庄除了种植农产品,也提供亲子、团建等农耕体验活动,走的是“一三产联动发展”路线。柏圣南在劳动和陪伴前来游玩的孩子时,也在思考:“如果按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民只是种植,收入不高。但现在通过亲子游、休闲游、农家餐等服务业配套,农业的附加值不就高了?要运行这样一家农庄,不也涉及现代化企业运营吗?”他觉得,来上海做农业,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情怀,而且有所收获。

黄梦在农庄市场部工作,大大小小的对外事务对接都要管。她觉得,在上海农业领域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前不久她就参加了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上海农场主短视频直播特训营”,“都是免费的,但教的东西又接地气又紧跟潮流。这让我看到,农民是一种新职业,我想做现代农庄的职业经理人。”

在鹤丰农庄8个高学历员工中,还有仇明惠的表弟、“85后”甄涛。本科毕业的甄涛觉得做农业也挺好,“姐姐说农庄缺年轻人,我就来了。农业不仅是种地,也有分工。比如在我们农庄,姐姐负责种植技术,我负责农庄的整体营销。这和在企业工作不也一样吗?”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