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华理在行动①】跨越2000公里,他们给山区孩子送去科学和梦想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金寒草 张婷 石翎

时间:2020-05-15 13:57:48

【“扶贫攻坚,华理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一】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也阻挠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寻甸支教计划。但疫情也阻隔不了支教团的关心与责任,团员们搜罗各类网络课程和在线资源,在原定的开学日,为当地学生上了一堂线上直播课。

跨越两千多千米,这三年里,共计21名华理研究生陆续走进寻甸,用科学和人文知识以及上海与华理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扶智脱贫攻坚的前沿一线,贡献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image.png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山里的“在线教育第一课”

在“第一课”上,来自化学学院的崔然和药学院的方宏龙分别结合专业,给孩子们专门讲解了防疫知识。华理研究生支教团与寻甸的“云支教”由来已久,每每带着记挂从上海回到寻甸,团员们心里总是想:上海和华理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多,还可以再为寻甸孩子们输送哪些养分,何不试试远程教学?于是,“云支教”视频连线直播课程便这样开始了。

云支教 (2).jpg
华理“小老师”正在给寻甸孩子“云支教


生命价值培养、学习动力激励、化学知识讲堂、金融知识介绍、安全常识教育……寻甸的孩子们都特别期待“上海课”。“老师,什么时候再和上海的老师一起上课啊?”刚下课,孩子们就开始不停地追问下次上课时间。“我们还想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在寻甸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利用视频录播或直播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孩子从中汲取知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学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承霖表示。


机器人课堂 (2).jpg
机器人课堂
第二课堂-音乐课.jpg
音乐课


寒假因疫情而延长,敬业的“小老师”们精心策划,让“云支教”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除了课业辅导外,他们组织孩子们做手抄报、做手工、写书法、画画,让他们在家也能有趣味活动。他们还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编程软件制作一些小游戏,其中的“病毒大战疫”让孩子们增长防疫知识。他们每天分享防疫知识,让孩子们明白如何保障自身安全,还讲述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与付出。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你们辛苦了!”“白衣天使们不顾危险,勇敢地前往最危险的地方!”“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孩子们在手抄报和写给武汉医护人员、武汉小朋友的信里真情流露。

山娃子也想学外语

听不懂,不敢说,学习字母要靠“图形记忆”,寻甸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存在明显不足,“听、说、读”都是短板。这是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沈佳欢在仁德四小进行英语教学时的发现。


沈佳欢老师教授英语口语.jpg
沈佳欢正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沈佳欢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了英语角和英语晨读,加强了“读”和“说”的教学与训练。但是,在“听”方面,师生依然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平时学生的听力练习大多是老师在网上找的音频资料,不仅缺乏系统性,内容也不够规范,难易程度也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

为此,华理研究生支教团联系学校,邀请本校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通过专业录音设备,为寻甸的孩子们“定制”了一系列听力训练材料,并用规范化发音和流程,为仁德四小的学生录制了一份期中考试听力试题音频。

华理学生在录制英语听力训练内容.jpg
团员们正在录制英语听力课内


三年级学生马柠希是使用这套听力材料的250余名学生之一,她在完成考试后说:“老师,这次听力好清楚,老师的发音真好听,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英语,将来交到全世界的朋友,让他们都来寻甸和我一起玩。”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了支教团很大的信心,他们打算结合英语教学和学生需要,将小学阶段的重点词句全部实现音频化处理,让“口语老师”能够时刻在学生身边发挥作用。

在大山里播撒科学种子

在寻甸,青少年科技创新启蒙也不落下。华理的理工科研究生们专业优势鲜明,他们说干就干,精心设计了科普与创新实践课程。虚拟现实技术(VR)、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相继开设到寻甸的3所小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仁德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兢宏就是机器人课堂上的一员。一次意外划破手指,让他发现清理玻璃碎渣有很大的危险性,于是,利用所学知识,用机器人套件拼接出了一个玻璃碎渣清洁器,在此基础上,还改进制作了创新作品“垃圾克星”机器人。虽然想法、原理都很简单,技术上甚至有些稚嫩,但这颗创新种子的萌芽,让华理的“小老师”们备受鼓舞。

唐兢宏同学在制作机器人.jpg
唐兢宏正在制作机器人


日常课堂之外,华理的“小老师”们也在科普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每周到寻甸县青少年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已为上千人次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服务;利用社团活动课、自习时间等开展科普,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助力寻甸首次参加URC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赛……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由华理援建的寻甸科技馆虚拟现实(VR)科普工作站即将落成,今后,支教团的科技创新科普又多了一个“大本营”。

“希望能在寻甸成立一支青少年小小科普员队伍,让他们带动身边的人都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感召更多人走近科学、启发智能,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裂变式的发展。”李承霖说。

“筑梦”未来,他们也有更多可能

“我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赚钱比读书更实在。”四年级学生小马的“人生规划”曾让崔然感到震惊。身为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崔然在和孩子们深入交流后发现,寻甸当地教育氛围渐渐浓厚起来,但学生对未来还是感到迷茫。

小马是让崔然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在一次以‘20年后的自己’为主题的绘画课上,所有学生都埋头画画,只有一个小孩不时地抬头看我,当我靠近时,他就用书本盖住习作。在我的百般劝说下,他终于愿意展示他的画——画面中间是一个小土包,上面立着几只乌鸦,一块歪斜的墓碑插在上面,墓碑上写着他的名字。”这令崔然感到愕然,也让支教团产生了新的思考——孩子们应当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意识到自己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为之努力。

醒狮行动暑期班 (5).jpg
寻甸的孩子们在课外活动中


由此,支教团创设了“学生、教师、家庭”三维度支教模式,为当地一百余名教师带去了办公软件操作及教学资料检索服务,为当地家长带去了“亲职课堂”。他们还发起“醒狮行动”青少年启志增能定制化公益项目,通过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和线上常态化互动结对,引导孩子们观世界、爱家乡,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乡土认同。经过一年的“增能培育”,小马改变了打工的念头,他决定上高中、考大学!在支教团的引导下,还有很多和小马一样的孩子,看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已举办了两届进博会,但对于寻甸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名词仍然非常陌生。进博会是什么?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上海进博会志愿者的“小叶子”吴怡通过“云支教”分享了自己在进博会上的所见、所感、所思。这堂特别的课,燃起了仁德二小六年级学生桂腾友的梦想:“老师,我也想去进博会看看,我将来也要去上海上大学,也要去当一名‘小叶子’。”

学生为华理写下新年祝福 (2).jpg
孩子们正在展示写下的新年祝福

什么样的青春最美丽?或许就是像华理研究生支教团的21名学子以及未来更多同行者的青春一样,不虚度,不辜负,用一些温暖的光照亮寻甸孩子们的未来,让世界不起眼的一隅焕发出更多光彩。

记者 金寒草 通讯员 张婷 石翎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金寒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