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家长情绪上脑时,怎么办?

来源:浦东发布

时间:2020-04-30 14:11:45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亮在最近两天门诊时,见了好几个因为亲子冲突、孩子厌学或是网瘾来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长在羞愤交加之时对孩子动手的情况。

虽然这些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但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和体罚现象的家庭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起来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绪的家长吧!

父母缺乏觉察和整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许多家长在体罚孩子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换言之,这种父母有一个“没有理智的身体”,他们常说的话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绪来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为自己的情绪开脱,这无疑会换来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愤怒,使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小建议: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和记录自己情绪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关,并思考为何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绪,做一段时间这样的自我整理后,情绪或许会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沟通变味成争夺输赢的“无限战争”

家庭争吵中,双方的争论时常会偏离原本的话题,泛化到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争论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个折衷方案,而是要争个输赢。

一个男孩曾说:“其实许多时候我和父母的争吵早就偏题了,我也知道根本没必要继续争下去,但每当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会觉得即使我理亏,气势上也不能输。”而男孩的父母也觉得不管客观事实如何,就是必须让孩子听自己的。

小建议:当发现和孩子的冲突开始偏离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经情绪上脑时,可以先叫个暂停,等过一段时间,双方稍微平静时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就事论事地讨论。

灾难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容易发生体罚的家庭的另一个特点是思考和做事走极端,觉得某件事只能有一个看法,只可以有一种处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网课开小差,有的家长马上会自动把孩子的行为和“没有意志力”“自甘堕落”等极端的、对孩子定性的评价联系起来。而在这种灾难化和极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长内心的焦虑可能会提升好几个等级。

小建议:想要发作时,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读孩子的行为呢?”

喜欢用愤怒和攻击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见到孩子学习不用心,便本能地大发雷霆。但细细帮助他们去分析愤怒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时,却发现真正让他们抓狂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一位妈妈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每次看到我儿子不用心时,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过很惨的生活,被人欺负。”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虑时,都会本能地用攻击他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小建议:当你再次因为孩子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气吗?还是我的愤怒背后藏着其他东西?”

冲突发生后不修复

家人之间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冲突发生后,家人都不愿意找机会重新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不愿去修复这个冲突,不愿从冲突中成长。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认为对方必须先改变,结果最后可能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有的家庭则习惯性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刻意不去谈论那些还没解决的冲突,结果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情绪总会在一些刺激点跳出来作怪。

小建议:如果可以,请在发生冲突后,找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主动开启一场开放的对话,让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说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评价。请注意,主动伸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您就是“肇事者”。


作者介绍:刘亮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家庭治疗组)中方教员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