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 混合教学 同济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受到学生认可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通讯员 魏丹

时间:2020-04-29 16:08:06

将疫情用作课程思政的活教材,探索特殊时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制定兼顾不同时区留学生的上课方案……自3月2日全面启动本科生和研究生线上教学至今,同济大学已经在线上开展了4400多门课程的教学。

见屏如面的日子里,老师们为了做好线上教学都用了哪些招?效果怎么样?

近日,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就线上教学对师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在广大教师的各种有益尝试下,在线教学效果“超出预期”,3月份至今的线上教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调研报告显示:“应对疫情开展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契机,为今后同济大学建设优质的线上金课积累了经验和成果。建议学校从软硬件环境上支持教师主动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持续提升在线教学的能力。”

  

用好疫情活教材,空中课堂探索课程思政


“疫情发生后,校友中建集团吕长江个人向武汉捐助5万只口罩,整个春节奋战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一线,为了预防医院废液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他与设计方多次讨论方案,科学选择防水材料……”《建筑功能材料》课堂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振平用抗击疫情中的真实案例,提升学生对本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身在武汉支援金银潭医院的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刘瑞麟克服种种困难,在武汉通过网络为同济临床医学2017级本科生讲授《呼吸病学》。

image.png

刘瑞麟线上授课


他用精心准备的PPT介绍了到达武汉时的岗前培训,以及查房、治疗过程中的点滴,并分享了救治患者过程中的惊险时刻和患者出院时身为医者的喜悦。听完他的分享,有同学说“这堂课我们终身难忘,老师们医者仁心的言传身教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好的教材。”

“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也为创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疫情期间的创新你关注到的有哪些?”“疫情防控将会是一个持久战,你认为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创新?”……《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是本科生通识课,课堂上,医学院教授吕立夏从“中国梦”切入,讲到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强化大家对“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的认识,结合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

同济质管办负责人表示“我校历来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这次随机调研,61.6%的课程此前一直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育人元素,让人欣喜的是,有26.4%的课程还结合此次疫情,对课程中的德育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

 

量体裁衣,在线直播各具特色


据介绍,线上教学中,74.67%的教师采用在线直播形式,而随机抽样的375名教师中,有近五成教师此前从未参与过在线课程建设、也未进行过线上教学。从“线上新手”到“花样十足”,老师们在精心设计课堂环节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逐渐开始“玩转”云课堂。

《还原真相——分析技术在考古、刑侦、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在线下开展时吸引了不少同学,转战线上教学后,吸引力会打折扣吗?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仲良为了讲好“光与颜色”,制作了几十页的PPT阐述化学理论,还准备了手电、荧光笔等多种光源,及酚酞、氢氧化钠、盐酸等化学试剂,把实验搬到电脑屏幕前,通过现场做实验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其间围绕实验现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image.png

朱仲良老师

 

“互动是直播难点之一。与课堂教学比,前期投入的精力更多。”朱仲良说,为了提升互动效果,他动了一番脑筋,预先设计若干问题,包括填空、抢答、讨论等,不同时段发布到直播平台,学生通过微信即时回答,他还通过发放奖品、平时加分等手段进行鼓励,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同学们反映“这门课教学环节很多,但老师操作起来一点都不乱”。

特殊时期的实践类课程如何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玉霖主讲的《给水工程原理和技术》是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示范性课程,本学期选课的19位国际学生来自16个国家。他将给水厂三维可视教学软件应用于教学,结合不同国家的给水厂现状讲授给水处理工艺,弥补了学生无法现场实习的困难。

用“共享屏幕”功能,课上随时穿插展示PPT、Matlab程序、书籍、论文等课件;通过“注释”功能,用多种颜色、形状在PPT上进行屏幕注释,和学生共同“涂鸦”;微信“课堂派”小程序、投票程序、问卷星、上传视频+弹幕、Zoom “举手”等,用来与学生互动;用“录制”功能录课,混合课堂以外的视频制作后,上传网盘、B站,便于学生回看,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如今,各种平台功能很多老师玩得特别“溜”。“迈出了在线化这一步,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也是在为今后的在线课程建设积累经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尹学锋说。

 

探索特殊时期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以线上教学为契机,不少教师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构力学Ⅱ》是同济的精品课程,已有优质的慕课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伟平采用的是Spoc+Zoom模式。在课前学生观看慕课Spoc教学视频的基础上,课中采用Zoom+微信群+问卷星的模式进行小测试和讨论。张伟平说,“微信群发布测试任务,问卷星进行在线测试。测试结束,回到Zoom,通过共享桌面,点评测试结果。这样,把课上讨论时间最大化,有效解决了讨论课耗时大的需求问题。”

得益于成熟的线上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多门课程轻松应对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吴兵教授带领团队十多年来先后出版、再版5次课程教材,配合教材内容,他们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完成了《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线上课程录制。由孙立军、赵鸿铎两位教授主讲的《铺面工程》是学院重点建设的在线课程之一,有近十年的小班化教学积累,去年12月也完成了所有线上课程的拍摄和制作。凌建明教授主讲的《路基工程》亦在爱课程、超星泛雅上开设了在线精品课程。

学校启动线上教学后,三门课程教学团队即按照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们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自主完成线上视频和课件的学习,并进行资料和作业管理;另一方面,Zoom直播替代原来拟在线下课堂内完成的教学内容,包括老师的讲解、课内练习、课内分组讨论、课内分组介绍等形式。这种混合式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样自学程度更高、对自我要求也更高,很开心能解锁自学这个必备技能包。”

享受到线上课程“红利”的并不仅仅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多门课程不仅利用自有的在线开放课程进行了混合教学,还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了真正让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老师们在线下付出了不少心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敏开设的《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中外学生合班的课程,其中国际生占比超过60%,主要来自欧洲和南北美等地。受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留学生未能返校,学生上课时差最大达15小时之多。

image.png

吴敏老师跨越时差的课表

 

“这门课课堂讨论较多,特色就在于互动,中外学生同时在线学习才能保证课程质量。”为了照顾到全班所有同学,她认真核对、统计了所有学生的地理分布,列出了时差等级,科学合理决策,并与经管学院教务科、研究生院及学校信息办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努力下,将课程时间改到了晚21时至23时55分。她组建了“吴敏半夜的课”微信群进行协调沟通,提前两周给学生进行了两次“试课”培训,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正常时段上课学习。“目前为止,国际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反响还不错”她笑着说。

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滨的直播“标配”是两台设备,除了预防设备故障,其中一台时刻关注Zoom平台的聊天区,了解学生实时反馈,把控课程进度。为了便于学生回看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课后他会及时将课程视频发布到B站。在开课之前,他就调查了学生的硬件情况,组织了录课小组,保证每堂课有5人录课,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录课视频的完整性。他运用微信、qq、开放固定时间的Zoom会议室等多种手段进行线上答疑,还根据作业情况,以Zoom个人会议室形式对部分同学进行谈话、讲解,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跟上全班进度,做到复课之后不掉队。

当前,许多高校都未没有明确毕业年级以外年级的开学日期,利用这次机会提升线上教学能力成为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同济大学目前已对标教育部五类“金课”建设要求制定了2020-2022年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规划,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共建设700门金课。接下来,学校将分类分层实施、分步推进,逐步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责任编辑:王蕴玮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