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完善人格

来源:新民网

作者:王蔚

时间:2020-03-27 21:27:49

“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昨天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发表意见,认为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上海的教育工作者也纷纷表示,必须巩固本市坚持了40多年的劳动教育成果,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寻找劳动教育新起点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市教委坚持所有高二学生进行为期一周赴农村劳动实践,近40年从未间断。2010年,上海进一步强调每学年30天社会实践和60课时志愿服务的要求。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也有20多年了,通过上海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劳技学科在各个年级以不同的技术项目为载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课程体系。  

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竹林说,现在一讲到劳动教育,往往把板子打在家长身上,认为“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劳动”,对此观点也要辩证看待。不能单方面指责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问题可能出在没有找到劳动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点,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还不清晰。在家庭里,一些简单的劳动可能已经被智能化、信息化取代,比如,洗碗有洗碗机,连打酱油这类事,现在都可以在线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已经淡薄了,需要寻找劳动教育的新的出发点。

打造劳动教育新品牌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这是此次中央加强新劳动教育意见里的一大亮点。松江区第七中学校长刘琳说,劳动也是育人的重要土壤,事关培养什么样人的大问题。让孩子们重视劳动体验,多点劳动经历,并且在劳动中健身健体、锤炼品质、完善人格。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表示,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引导广大青少年重视和参与日常的生活劳动,比如,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烧“四菜一汤”。在学校里,也要能主动地参与打扫环境的劳动,克服不爱劳动、不珍视劳动成果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劳动教育也要打造品牌项目,鼓励创意实践。例如,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革命历史和先进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艺术美育、财商教育、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和科学家(院士)精神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劳动实践体验的丰富性与选择性。

树立劳动光荣新观念

“高校的劳动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消弱,这一课必须补足、补好。”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这次中央要求“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这是高等教育向着正确育人目标的回归。现在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强调要让大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鄙视劳动职业的现象。因此,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也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胡申生认为,高校的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中央提出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这是十分必要的。要鼓励大学生投身劳动第一线,将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