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构建德育一体化育人大格局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0-01-14 16:46:38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在长知识、长见识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关乎城市之运、国家未来的重大命题。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市校外联办深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努力探索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孩子们的终身成长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基础。
       模拟联合国、星期八古镇、研究性学习……在德育实践中,沪上各大中小学校“各显神通”,交出了一份份精彩各异的高分答卷。
       读好“无字书”,以坚定文化自信打好中国底色
       藿香是什么味儿的?山药除了吃还有什么功效?这仿佛令人置身药房的一幕正是市西初级中学课堂上的一个剪影。这节课上,来自“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雷允上的技师来校,手把手教同学们如何分辨中药、制作香囊。
       原来,学校早就瞄准静安区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包括调研、志愿者服务、专题拓展在内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比如,学校美术组牵头,开发了老字号文化衍生品系列创作课程,创作了“中华老字号”精品手绘地图及印章、剪纸、明信片、邮票等;学校体育组牵头,利用手绘地图,开发出“中华老字号”文化定向课程,组织学生定向越野活动等等。在润物细无声中,孩子们越来越了解“中华老字号“,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传统文化。
       毗邻武康路的徐汇区爱菊小学在设计四年级主题活动时,也充分利用了优越的地缘优势。每年12月,武康路周边就会穿梭着一支支手举队旗的“红领巾小队”。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在团员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深入社区,寻访名人足迹。巴金故居、张乐平故居、罗密欧阳台、柯灵故居…近在咫尺的家门口文化让孩子们亲身感悟了文化名人的魅力,感受榜样的力量。
       “近水楼台先得月”。闵行区七宝第二中学针对古镇等地方文化资源下足了功夫。在所有六年级学生参与的“星期八古镇”活动中,孩子们或找寻七宝民间传说,或研究民间艺术,带着问题加深对古镇的认识。无独有偶,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依托周边诸如马相伯故居、醉白池、佘山森林公园等丰富场馆资源,开展沉浸式教育。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则为初高中七个年级的学生都分别设计了具有针对性与成长性的实践方案,从科技到人文,从生态到公益,无所不有,将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这些独特的尝试正是沪上中小学在德育实践中践行文化自信的一个缩影。通过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与在地文化资源,并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实践手段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亲切可感的身边物、身边事、身边人,同学们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开启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对继承发扬的思考与探索。
       “职业体验”+“劳动教育”,让德育课走出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今,沪上不少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模拟“上岗”中感知社会分工,在劳动体验中感受社会责任。
       每周五下午,蓬莱路第二小学就会变身为热闹非凡的“蓬莱小镇”:五个年级变身为六个社区,四十六个教室就是邮局、医院、银行、超市、警察局……让孩子们在“小镇”里体验一把“模拟人生”。比如,“五星西餐馆”的学生要学习用餐礼仪和服务规范,“星星邮电局”的小邮递员送信送报中学习礼貌规范用语,“红星警察局”的小警察学习警察职业的行规要求。这种知行合一的职业训练,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将行为规范内化于心,更提升了对社会和社会人的认知能力。
       金山区干巷学校在学校建成了上海市中小学第一个德育虚拟体验馆——“干巷学校银杏文化教育在线体验馆”,游戏“种下一棵银杏树”就要求师生用阅读、答题获得的积分换取银杏种子和银杏生长所需的阳光、肥料等,游戏还与相应激励结合,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切身体验“付出才有收获“的成长理念。
       面对社会上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矛盾,以及追求“好职业”、轻视“贱职业”的道德价值观的缺失现象,普陀区平利路第一小学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始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了全国首套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教材读本》。
      还没喝完的酸奶该如何分类;灯泡为什么不能归类为可回收垃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接地气的视频都是由小学生出镜拍摄的,而这正是浦东新区新世界实验小学的好习惯视频秀,活动鼓励孩子们通过视频形式提示某一项劳动习惯中需要大家注意的内容,活动期间,共上传1496条劳动好习惯视频,网络在线浏览数高达26.4万人次。通过这项活动,孩子们不仅在劳动中收获思考,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
      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则在学校开辟中草药种植实践的“百草园”,种什么、怎么种,都由学生当家作主。学生们自由组队,制订定时定人的“百草园呵护巡护计划书”,贯穿百草园挖坑、放苗、培土、浇水、施肥等每一个环节,定时关护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写下劳动种植日记,记录劳动种植的心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更激发了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
      在开展扎实的劳动实践之余,市西中学还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提升创新精神,如学生自主开创的以己所能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慈善公益项目“高中生公益微电影大赛”“慈善音乐会”和“FUNCLASS英语趣味教学”“知希堂国学公益课堂”等项目课程,实现了社会公益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
       社会调查、生态公益,为学生德育“加餐”
       “家用砧板怎么消毒才算科学?”“男女老师比例失衡会对学生有什么影响?”这些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跟学习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正是吴淞中学的众多学子在课余深入探索的课题。高二学生王稚喻和周靖轩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了“学校扎染废弃水运用驯化旱生植物水培修复的可能性探究”,他们进入高校实验室测量样本,最终交出了一篇漂亮的研究论文。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使扎染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工艺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得到传承。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华中学以融合校内外、贯通线上线下的完善课程设计鼓励学子们探索社会、胸怀天下。如社会实践中的“走进人大”,学生走进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人大议事厅,通过模拟体验参政议政的过程,提升政治参与感;通过“‘新时代 学时政’风华中学时政点读超级营”,既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的分析能力,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崇明区东门小学则就地取材,把“生态文明”做出了“花样”。通过专题课程、展演等各类活动把校外资源“请进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为学生展演“崇明扁担戏”展演;与区水务所与学校联合开展了“保护水资源”主题系列活动……同时,通过暑期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孩子们“走出去”:由同学们担任志愿者保护绿色河道、爱护飞鸟……
       地处水乡的青浦区第一中学更是把“生态教育“做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托水乡生态资源,学校开发出了生态德育系列课程,如环境监测站实践基地,学生了解青浦的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并与学校生态气象站联动,开展校园小环境与青浦大环境对比研究;在“优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实践基地,学生了解青浦现代农业发展,体验生态种植……通过贯穿校园生活始终的生态文化教育,教学环境由学校延展至社会,灌输式教学变为自主实践,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在行动中已经得到了自觉提升。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创新创业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开设双创课程、创新实践、校企合作、创业孵化等环节,学校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创客培养机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业者,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梦想。如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市赛金奖的某创业项目,旨在提供可靠的奢仕品名表鉴定营销服务,打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另一个荣获市赛银奖的创业项目则瞄准小龙虾,希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利用高科技生产养殖技术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心理护航、家校联动,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女生要蹲着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让不少家长为难或闪烁其词的问题其实不容逃避。针对这个普遍的教育盲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将“性别教育”打造为学校的品牌课程,还出版了全国首套小学性别教育实验教材《男孩女孩》。它围绕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伦理以及身体保护四个方面进行,对小朋友进行性别意识的启蒙教育。如通过生动的类比,让孩子了解身体接触中的“度”:“我们的身体也有‘红绿灯’,对于不能接受的行为要敢于亮红灯……”“学校将包括“性别意识、性别认同、身体保护”三方面的性别教育贯穿始终,既补足了家庭教育的短板,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思考男女性别的差异和变化,学会做自己身体和生活的主人。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快乐成长为主线,把学校育人目标融入各年段,细化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小目标,如附小提出的“附小学子成长中必需经历、体验的20+件事”,包括学做小议员、设计主题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行为规范水平;嘉定区启良中学也把幸福课程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从一个个活动到一个个“科目”,再到一组组“科目群”,直至形成相对健全的学校课程实施体系。50余门课程涵盖动手实践、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如为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组建了管乐艺术乐团,如今已从刚起步的萨克斯小乐团逐步发展为40个人规模的学校管乐团;开设“史记”读书会,创建书法篆刻特色项目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乐趣所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针对青春期迷茫,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邀请社工到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主题有“理解青春期”“网络与社交安全”等,学校还从2018年开始开展TED心理主题演讲大赛,从孩子的角度讲述家庭故事。此外,围绕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困惑点,学校开设家校同心圆线上线下讲堂,以沙龙、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为家庭教育解惑护航。
       奉贤区胡桥学校通过随机采访发现,学校中近8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亲缺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针对这一痛点,学校从2015年起开启“优质爸爸成长营”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爸爸们进行系统的角色训练,强化家长教育的效果。如今,同时参加两期的爸爸们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在学会陪伴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以尊重孩子的想法为先。
      如何在讲课时抓住孩子们的“耳朵”?怎样敏锐发现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其实,面对越来越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新生代,需要“补课”的不止有家长,也有老师。从改变与提高教师着手,浦东新区小学打造出了一支班主任中心组团队。通过“老带新”的共同促进,短短半年时间,团队导师协助上课老师一共精心打磨出了23堂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课,也磨出了一位位经验见长的青年教师。同时,团队还通过“德行千里”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经验分享,自2015年4月27日发布首条公微至今,已分享原创文章327篇。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性、加强教育针对性,延安实验初级中学将辅导员制引入教学当中:在一个班级里,为每6—10名学生安排一名辅导员,三到四位辅导员组成一个小团队,合作辅导这个班集体成员的成长。辅导员为每位学生精心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成长点滴和心理动态,同时结合个人特长,辅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海笔记》课程则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其创造、执行、表达等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抓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犹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在上海,德育一体化的育人大格局已初步形成,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深深根植在沪上学子心中。在上海市不断完善德育培养体系、加强德育工作的背景下,乐见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学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