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英才 | 挺起生命的“脊梁”、揭开生命发育的科学之谜、打造海洋装备技术创新引领新高地……走近这些高水平人才团队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4-05-20 13:34: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人才办、市人才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教卫系统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2023年,市委人才办启动实施“东方英才计划”,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聚焦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学科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等重点领域,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在全市教卫系统遴选推荐10个团队入选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为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强战略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今天,让我们走近首批入选“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感受高水平创新团队在科技攻关、打造团队、教书育人、创新创业、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爱国奋斗精神。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肖建如团队

挺起生命的“脊梁”

长期以来,脊柱肿瘤治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既要求外科技术上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病灶,又要求减少对脊髓神经和临近大血管、重要器官的损伤,肖建如是出色的“解题人”。

肖建如教授团队指导年轻医生探索脊柱肿瘤诊治方法

建成我国第一个脊柱肿瘤数据库和样本库

身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主任的肖建如,为攻克这个医学难题,带领团队20余人,埋头脊柱肿瘤领域攻坚克难20多年,成功完成了1.6万例手术,切除率由原来40%提升至97%,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脊柱肿瘤数据库和样本库。为了使复杂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更加精准,团队众人如精雕细琢的雕刻家一样,开始了更加严苛的打磨。

两年前,28岁的小雯被确诊为颈2-7软骨肉瘤,经过一系列诊疗,必须将6节颈椎骨整体切下,再植入3D打印全颈椎人工椎体行使支撑头部功能。通俗地讲,这相当于换颈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术前,肖建如团队耗时3周,采用3D打印技术为小雯量身定制全颈椎人工椎体假体,实现与人骨的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与人体寰椎侧块无缝衔接,更是将人工椎体顶端设计成“T型半弧形”断面,其下端直接连接胸椎。

肖建如团队在“鹰眼”3D手术显微镜下实施胸椎肿瘤精准切除与重建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异常艰难。肖建如带领团队经过后前路二期手术,为她成功实施了脊柱肿瘤精准切除手术,并置换了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全颈椎人工椎体。术后两年,患者小雯不仅肿瘤无复发,置换的全颈椎人工椎体也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系列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使我国复杂脊柱肿瘤治疗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创造脊柱肿瘤治疗技术的“长征方案”

“绿色肿瘤”盘踞在“白色脊柱”上,“红色血管”在外面紧紧缠绕。肖建如办公室外的橱窗里,摆放着许多这样的脊柱肿瘤3D模型,一份份模型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病例,是一条条从病魔手中夺回的生命,也是肖建如团队挺起生命“脊梁”的最好见证。

肖建如教授团队分析颈椎巨大肿瘤病例

为解决特殊和超长节段脊柱肿瘤术后重建世界难题,肖建如团队不分昼夜开展3D打印寰枢椎复合假体、全颈椎人工椎体、超长节段胸腰椎人工椎体的研究;自主创新研发JR(肖式)全脊柱切除器械系统,优化了脊柱肿瘤整块手术技术,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其研发的多种新型内固定系统,专利产品逐渐应用到临床中,创新成果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临床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走出沼泽。”脊柱肿瘤作为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症,恶性脊柱肿瘤若是发现不及时生存期更是仅有不到五年。肖建如团队紧盯脊柱肿瘤这一国际医学界挑战性临床难题,在长征骨科多年的前仆后继、接力攻关中,始终瞄准脊柱肿瘤治疗研究领域,以一个又一个创新研究成果,创造出了脊柱肿瘤治疗技术的“长征方案”,将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心上,践行着新时代南京路上好军医的铿锵承诺。


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高绍荣团队

矢志揭开生命发育的科学之谜

2022年2月,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11月,团队领军人物、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久前,团队又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团队。“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熟悉团队的师生纷纷为他们点赞。

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高绍荣团队成员学术探讨

倾情培育生命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爱生如子,始终把学生的成长置于首位。团队组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凡是团队成员聚集的场合,都是高绍荣教授立德树人、以身示范的课堂。

在高绍荣教授的感召带领下,团队中的10余位青年教师坚持既教书、更育人,主动担任班主任,用心用情培养指导学生,成为深受学子喜爱的好导师。团队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项,成为新时代科研教学团队的典范。

高绍荣教授指导实验

高教授带领团队培养学生有个特殊的小妙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跑步运动,特别设立了一个跑步打卡群,并根据表现适当给予小奖励。这不仅让团队师生强健体魄,更磨砺了他们的心性,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队培养的学生整体表现优异,获得国家级、校级等各类奖学金,以及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发表了近百篇高水平论文,成长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生力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培养指导的60余位博士毕业生中,已有12人获得国家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的支持。

探究生命发育和动物克隆的科学奥秘

近年来,高绍荣教授团队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接连发表于《自然》《科学》《自然·细胞生物学》《细胞研究》《细胞—干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高教授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一系列重要荣誉。

表观遗传调控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高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10余年,探究生命发育和动物克隆的科学奥秘,取得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引领了学科发展,为解析因表观遗传诱发的不孕不育与发育缺陷提供了新技术与新思路,为体细胞克隆与辅助生殖技术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新发展方向,团队全力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快通过转化造福人民生命健康。

锻造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高绍荣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中,第二完成人高亚威教授、第四完成人陈嘉瑜教授都是团队里“85后”骨干教授。

团队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团队成为有口皆碑的“千里马养成场”。在团队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感染下,青年人快速成长。目前,团队成员中有9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其中8人得益于团队多年的精心培养。大家共同致力于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比如,高亚威教授如今在早期胚胎发育的RNA(核糖核酸)调控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还获得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2022年2月,同济大学生物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凝结着高绍荣团队作出的重要贡献。

“生命科学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难题有待破解,希望带领团队继续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持续推进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干细胞方面的基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造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高绍荣院士说。


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谢少荣团队

聚力打造海洋科技装备创新引领新高地

“不怕冷风吹、不怕海水泡,忍得住晕船,耐得住寂寞”,只因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余年如一日,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智能部组件等海洋装备的技术创新,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全国海洋智能科研高地。

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谢少荣教授带领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探索前沿理论为先导,解决海洋装备发展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团队以国家级领军人才彭艳教授、国家重大/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李玉峰教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骆祥峰教授为方向带头人深入开展无人艇蜂群递进式学习、蜂群虚实平行验证等方向的创新性研究。

这是一支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坚克难、引领无人艇装备飞跃的队伍

沉得下、耐得住、吃得苦是团队成员的一个典型标签。调试是研发过程中最枯燥的部分,调试工程通常都是最坎坷、重复性最高的研发阶段。通常,为了达到一项功能要求,需要反复测试,不停修改再测试,直到达成最终目的。外场调试中,他们借住在北船的员工宿舍,床铺行李都是小超市中选购的最简单的配置。

就是这样一只充满朝气的研究团队,在“精海”一号横空出世之后,他们并没有懈怠,而是蓄力研发,不断创新,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研制了“精海”15个系列无人艇和系列智能部组件,团队研究成果获4项国家奖、7项省部级一等奖,历次竞优获全国第一。

谢少荣教授与精海无人艇团队学生现场交流研讨

这是一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推动海洋装备新发展的队伍

身材娇小的谢少荣留着精干短发,干净利落,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无人艇团队,围绕国家海洋无人装备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海洋智能无人艇的发展和列装。团队成果在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南极多浮冰海域科考、海上紧急事件评估与处置等方面广泛应用,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广泛报道。

这是一支秉承大国工匠精神、构建科研人才梯队新高地的队伍

团队构建了“60““70”后坐镇、“80”后领衔、“90”后一线负责的人才梯队,是一支奋战在海洋一线的“工匠”科研队伍。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参加《创新中国》系列思政课讲授,以自身行动为案例,把肩负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使命感和科技强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们。鼓励学生追求极致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生在高校“开学第一课”中用“青春告白祖国”精彩亮相央视,获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等殊荣。

谢少荣教授讲解精海7号无人艇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

团队培养出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30余人次;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巾帼创新文明岗等多项荣誉,团队成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向海图强,向海而兴。团队始终致力于为海洋强国贡献一份力量,未来也将继续大力提升团队优势特色和国际影响力,建成海洋智能无人艇集群前沿领域具有国际引领力的研究团队。


素材由海军军医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