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即将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时间:2022-01-18 09:51:14

朱苓君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生命就注定“与众不同”。她先天失明,看不到任何东西;4个月大,她做了一次手术,帮助恢复了一些光感,但事物在她眼中也仅有模糊的残影。

虽然视力受限,但朱苓君不懈地与困难抗争,坚持学习,从未放弃,从在上海市盲童学校求学开始,一路披荆斩棘,在华东师范大学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又被保送至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深造;她还积极努力,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登上联合国的舞台展现了新时代盲人大学生的风采。

一路走来,小朱的故事说来话长。

图片

从小异地求学,多才多艺

朱苓君是无锡人,全盲意味着她从出生起就被蒙上眼帘,打小生活和学习总会比视健的普通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但这也磨炼了她的意志,让她付出更多的努力,带来了更多的收获。

性格乐观开朗的她,兴趣爱好也非常广泛,擅长二胡、唱歌、游泳、朗诵、英语演讲和主持。小编和她微信语音聊天时,感觉她的声音温和、坚定,谦逊的同时,也充满着自信。

图片

2005年,她进入上海市盲童学校小学一年级就读,开始了异地求学,直到2018年高中毕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她不仅在上海盲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还愈加独立而优秀。

在盲校学习期间,小朱刻苦勤奋,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长,主持校园广播台和电视台,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她还多次代表上海盲校参加各种比赛,“心灵的声音”首届全国盲童讲故事比赛二等奖、全国盲校百科知识竞赛优胜奖、斩获了全国首届盲校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民乐(二胡)金奖、上海首届“魅力汉语”朗诵比赛特等奖等奖项。

小朱还热爱运动,尤其喜欢游泳,多次获得无锡市残疾人游泳比赛蛙泳和仰泳金牌。2014年,朱苓君跟随上海盲校合唱团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献唱《fly in free》。她还和刘翔一起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演出。

图片

象牙塔中一步步“闯关”

在上海盲校高中毕业后,朱苓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成为社会发展学院首位盲人本科生。

2018年9月,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热情,小朱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然而,从特殊学校进入普通学校就读,面临重重挑战。和盲校迥然不同的校园生活令小朱有些难以适应,从寝室到教室,从生活到学业,大学新生活新奇、新鲜,但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小朱一步一步“闯关”。

图片

离开了盲校精心设计的无障碍设施,没有了全覆盖的盲道和盲文路标,小朱在大学校园的出行成了一道难题。

“大一之初,我不知道如何找到指定的教学楼,迷路乱转是家常便饭,即使进入了正确的教学楼和楼层,也看不到门牌号,还是找不到教室。”小朱回忆起刚入大学时的遭遇,“去食堂更是像无头苍蝇,完全不知打饭窗口、摆放餐具处、餐桌及座位的位置,即便碰巧摸到了窗口,也不知道有什么菜,无法报出菜名,买菜就餐。”

还有一次,小朱因为看不到公共浴室中的排水沟,不小心一脚踩了进去,摔了一跤,流血受伤。

幸运的是,这些小小的“麻烦”,慢慢都被一件件解决。

找上课的教室,小朱一般都会询问路过的同学解决,同学们都会很热情,带着她找寻教室;

熟悉食堂窗口之后,食堂打饭阿姨会给小朱介绍菜品,让她选择,阿姨们渐渐地还了解了小朱的口味,推荐她爱吃的菜肴;

公共浴室的设施,后勤部门也在接到小朱的建议后,得到了改进。排水沟上安装了镂空挡板,热水管上也套上了塑料保护层,这样既不容易被烫到,也可以作为扶手。

成绩背后是无尽的辛苦

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则更难逾越,需要小朱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别人付出一倍努力可以完成的,小朱可能要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

“在盲校时,我所有的教科书都是盲文的,而进入大学后所有教材都没有盲文书,可朗读的电子版专业书籍也很少,所以刚入校时我的学习一度有些脱节。”大一开学后,小朱的学习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障碍。

由于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预习和课外阅读,上课时又看不到板书和PPT,也不知道投影仪上展示的图片内容,小朱听课时常常是一头雾水,全然不知所措,虽然每节课都录了音,但还是跟不上学习要求,她一度十分沮丧。

图片

根据培养计划,大一时,小朱需要修满32个学分,有十多门课程,课业负担非常重,她每天几乎都是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直到晚上9点。回到宿舍后,还要再回听上课录音,复习到深夜12点,但仍然完不成这么多课程的复习和作业。

所有的课程中,英语和社会研究方法两门遇到的困难尤其大。小朱告诉小编,“专业课通过重复听录音,还能记录下一些笔记,但英语课因为没有教材,就无法和同学一起做课堂练习,遇到生词又不知道拼写和含义,即使反复听录音,也不能听懂;而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中,充满了表格和数学公式,又没有电子教材,我更是难以理解。”

虽然对大学学习充满了担忧,但小朱告诉自己绝不能放弃,而要全力以赴,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行动,拼搏在华东师大的每一天。

与此同时,小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也行动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朱跟上学习进度,学院师生专门扫描纸质书,转换成可读文本,经过勘误、校对后,小朱可以使用读屏软件反复聆听;

辅导员推荐了一名同学担任“学伴”,为小朱朗读英语课本;

而针对充满了图表和数学公式的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助教学姐专门抽时间,帮小朱描述和解释图表及公式;

每天晚上小朱的父母会帮她远程读书,一些英文学习资料,父母还帮她打印成盲文材料,以便小朱学习……

在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朱“独辟蹊径”,逐渐学会应用各类读屏软件和辅助软件,自学使用盲人电脑,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她每天反复回听讲课录音,花成倍的时间预习、复习,常常至深夜,学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让小朱最开心的是,她在学习上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朱大一至大三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英语科目全A,连续三年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1年获评华东师大“校长奖学金”、“人才学院优秀学员”和学校“十佳女大学生”称号。

图片

2019年9月,经学校选拔,朱苓君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这成了小朱进入大学后,最骄傲的事。

“独立去香港理工大学交换,全英文授课、众多的英文生词,对于全盲的我,学习更具挑战。”困难依旧重重,但小朱从未轻言放弃。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首位去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的大学生,也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该学期唯一的内地交换生,小朱深知自己不仅仅代表着华东师大学生的形象,更是代表着新时代内地视障大学生的形象,本应修读三门全英文课程的她,主动加修了两门课程,并以3.4绩点的优秀成绩结业。

图片

距离梦想更近一步

2022年,即将大四毕业的朱苓君,已经成功保研至复旦大学,如一切顺利,则即将成为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

为何选择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为何继续深造读研究生?

“在上海盲校学习时,老师就教导我们:‘社会给我千分爱,我还社会一颗心’。在华师大,我也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温暖。”小朱这样回答,“继续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有着回馈社会、赋能残障群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其中的尊重、接纳、包容、平等等理念,优势视角、社会支持、增权赋能等理论,都能更好促进社会受困群体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

小朱希望自己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努力成为残障人群权益的倡导者,让残障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残健融合的桥梁。

虽然,作为研究生,未来的研究方向暂时还没确定,但能成为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也是小朱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的重要一步。对于小朱来说,权益倡导和赋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理念支撑,能在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也是对残健融合的又一次倡导和诠释。

未来的学习,遇到的难点会更多,这一点,小朱已经做好了准备。“研究生学习在学术上会有更高的专业要求,所需的支持也需要更高的技术性,学习的难度更大,听读电子材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小朱说,她已主动联系复旦社会工作学系,申请获取阅读书目和电子材料,希望同样能够得到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

小小绘本引起联合国关注

朱苓君的故事激励着身边很多人,随着她的不断成长,她的感召的能量也越来越大,不久之前,她还登上了联合国的舞台。

2021年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朱苓君被邀请作为特约主持人和青年嘉宾,参加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主办的2021年国际残疾人日纪念庆祝活动。

图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何邀请朱苓君来主持活动?朱苓君说,自己之所以引起对方的关注,是因为此前参加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绘本志愿创作。

朱苓君和她的团队创作了一套推广无障碍理念的儿童绘本:一群小动物在无障碍设施帮助下,避开了先天的身体缺陷,发挥出了自己的优势。

“通过绘本,我们希望让小朋友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无障碍设施。普通人带着拉杆箱需要坡道,在喜马拉雅听书可以解放双眼,坐公交看电子屏上的到站信息可以解放双耳,这些场景都蕴含着无障碍理念。”小朱希望普通儿童能和残障儿童成为好朋友,了解残障儿童和他们一样需要学习、娱乐、社交。

2021年的国际残障人日活动汇集了中外各国专家,朱苓君负责主持主旨演讲部分,其中亮点之一就是探讨《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落地实施。该条约将帮助视障群体解除书籍版权限制,方便转换为无障碍书籍。

能参加此次活动,朱苓君同学感到万分荣幸,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无障碍理念,了解了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意识到无障碍建设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设施,也包括信息无障碍和观念无障碍,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只是关乎少数人群,如残障人、老年人,更是能让社会所有成员受益。

“因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研究表明,普通人的一生中平均有11%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小朱感慨,“作为视障学生,我在普通高校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于电子和盲文资料、书籍匮乏的体会尤其深刻。”

《马拉喀什条约》是解决世界上逾3.14亿视力障碍者和印刷品阅读障碍者面临“书荒”的一个重要保障。该条约将极大丰富视力障碍及阅读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残障人群的发展与赋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图片

当然,朱苓君也有低落的时候。

“最不开心的事情是,当自己的无障碍需求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就会感到有些沮丧。”小朱坦言,“虽然大学的大多数人对残障者持积极接纳的态度,但还是有部分身体健全者缺乏对残障群体的同理心,特别是因为视力障碍学生学习需要提供更多支持,我选择某些课程时直接被拒,那一刻我会感到特别委屈和无助。”

对于朱苓君来说,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融合问题,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健视同学,而她属于个别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节奏,时常会感到比较孤独。

图片

不过,因为经历了融合过程中的挫折与挑战,所以朱苓君希望能够向更多人倡导“残健融合”的理念。

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内心理想:朱苓君不仅想和常人一样自立,还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