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之:不断调整和改进理论教学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栾晓娜

时间:2021-01-04 15:31:56

“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价值和力量,而且让我看问题更长远、更全面。”谈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的影响,70岁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力之这样总结道。他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的一种思想方法。

黄力之是湖南湘乡市人。他于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调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曾长期担任哲学部主任兼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名师”。

黄力之

黄力之

因喜欢马克思著作而选择这一专业

黄力之生于1950年,1968年-1976年,他都作为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马克思的著作,觉得写得很好,顿时便被吸引了。从此之后,他就一直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开始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文笔非常好,当时我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很快就爱上了这些著作,在农村的业余生活就是读马克思的书,读得很开心。”黄力之坦言,除了文笔好,马克思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描述也吸引了他,“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特别他青年时代的著作中,是主张人的精神状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与我当时的年轻心态很吻合。”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对黄力之影响最大的思想,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辩证法告诉我,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永恒的。”而这一理论对于当时只有18岁的他来说,非常有震撼力。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年轻的黄力之则意识到,所有历史的变化,都不是某一个人物的想法,而是有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后来学习的一套基本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而真正阻挡不了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高考恢复以后,黄力之重新回到学校,去读大学、读研究生,将这些基本理论、重要思想越来越深化了。1984年,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此后30多年里,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独立承担十六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黄力之便在高校任教,并于1997年调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长期在高等学校及党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

他先后独立承担十六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1项等;获得十八项省部级优秀科研奖励,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在国家权威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十部。论文《巴黎手稿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以年度优秀成果名义收入国家级年鉴《中国学术年鉴(2005)》。

黄力之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30余年不变。1987年,他的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主体性》,答辩通过的当年就由三家报刊分头发表出来,1991出版的《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全文收入,产生全国影响。2001年,黄力之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验证,出版专著《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该著列入汝信主编《2001年中国美学年鉴》之优秀成果选编,而且被列为国内多所大学的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参考文献。

2015年,他的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的契合关系》入选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2018年,作为上海三位入选论文作者之一,出席中央在北京举行的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

在上海市委党校工作期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不断调整和改进主体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党校系统内开风气之先,增加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教学。后来,在进行经典著作授课之前,又主持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导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阐释中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收效明显。这门课至今是上海市各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必选课程,一直由黄力之主讲。

2018年2月9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标题,发表署名文章,肯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所取得的科研和教学成就。

【访谈部分】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进入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和初期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怎么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有一段时间还没有搞清楚,遇到了教条主义带来的挫折。后来,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再看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实际上也是在不断结合中国实践,创造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社会变革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模板来做,而是我们自己的一个伟大开创性。所以,在党校教学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强调,一定要结合历史的发展,去思考这些理论和思想。

澎湃新闻:在市委党校教学,可能与普通高校还不太一样,您的学员中其实有很多是党政干部,您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哪些方面?

黄力之:我曾经在大学里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了10年,然后市委党校教了23年。我深切地体会到,给高校学生和党政干部讲课,它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很多事都不太知道,主要是学习知识,但党政干部的知识系统其实已经基本完成了,并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对于党政干部来说,他们现在需要的,可能是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当中,希望有更深刻的理论说明和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生动、复杂、深刻的历史辩证法的过程,跟他一起去探讨、去思考,让我们的党政干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经验,以及他对整个中国命运、世界局势的思考,都能够结合起来。

这实际上对于我们党校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更加自觉地深入学习,因为要面对学员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我觉得我在20多年党校的教学中,始终在努力地去实现这一点,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学员关注的问题说清楚、说透,这也是我们的目的。  

澎湃新闻:30多年来,您一直潜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和奖项。这次,您获得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能否谈谈获奖感受?

黄力之:这次能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我感到特别高兴,也很荣幸。我想要感谢的人,不只是这个奖项的组织者、评委,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包括很多上海的党政干部,听过我讲马克思主义的人,虽然我没有统计过,但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我觉得这也是所有的学员对我的一种支持。

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就是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跟年轻人比起来,我虽然算是年龄大了,但是从没想过要歇一歇。这次拿了这个奖,其实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个人希望这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只要身体保持好,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回报。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