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变的身份是阅读者” 诗人赵丽宏做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分享阅读记忆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胡思华

时间:2020-10-22 10:16:45

写了一辈子的诗人赵丽宏谈起阅读来分外深情:“我永远不变的身份是阅读者。”2020年9月29日下午,赵丽宏做客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文化大讲堂,做了题为“难忘的阅读记忆”的讲座,与读者分享了他记忆中的阅读故事。

“我不变的身份就是一个阅读者,一个读书人,这是我最重要的身份,而且这个身份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没有阅读习惯,没有几十年的阅读作为基础,我不可能有今天。”赵丽宏说。

“对书最有感情”

“这个世界如果说我对什么最有感情,可以说我对书最有感情,书改变我的人生,使我有了今天。”赵丽宏说。

赵丽宏的阅读从不到5岁开始。小时候,赵丽宏有一个野心,想把天下所有好看的书全部借来看。有了这样的野心,他想尽一切办法借书。赵丽宏常常跟父亲到朋友家里去,有些朋友家里有书柜,朋友发现,赵丽宏一站在书柜前就变成一个傻子,非常贪婪的样子,于是赵丽宏的父亲就问那些朋友借书。赵丽宏的妈妈是医生,家里的小书架里没有一本小说,都是妈妈医疗方面的刊物,跟孩子没有关系。但妈妈的单位有图书馆,妈妈从图书馆借书给他看。他有一个姐姐,大他六岁。当他姐姐考上格致中学时,最让赵丽宏感到神奇的是,姐姐居然可以在学校一次借两本书。从此,他姐姐就成了供他阅读的最大来源。

上中学以后,赵丽宏有了零花钱。有了零花钱可以到书店里买书。新华书店的书虽然不贵,当时的赵丽宏还是没有勇气进去。赵丽宏经常去的是上海旧书店,1角5分钱可以买很厚的一本书,5分钱就可以买一本长篇小说。在那里,他买过很好的书。有一次他花1角钱买到一本《西窗集》。这本书成为他欧美现代文学的启蒙读物,在里面他认识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作家。《西窗集》的第一篇《记忆和睡眠》,其中的文字一下子使他入了迷。这是法国的作家普鲁斯特写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才出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完整译本。当时一共有7本,赵丽宏买回来放在床头。那个时候不像小时候要一天读完,而是非常舍不得读完。每天晚上睡觉前读30页到50页,读完以后睡觉,读了几个月才读完。不同的时代,书给赵丽宏带来的喜悦和欢快无法言语。从那时起,赵丽宏觉得睡觉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因为睡觉之前可以读50页普鲁斯特的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

被人用枪打中一样

读一本好书是什么感觉?在赵丽宏的记忆中,读一本好书就像被一个人用枪打中一样,非常痛,不会把你打死,留一个弹孔,流血,痛,最后结疤,这个疤永远不会消失,看到这个疤就会想起被击中痛的感觉。 “任何一本读过的喜欢的书,感动过我,读这个书时流过眼泪,曾经情不自禁地笑过,曾经拿着这本书不肯放下来,这本书一定会留在我的记忆中。也许不可能完全记住全部,但是里面的人物、里面的片段一辈子不会忘记。这是真正的属于你的财富。不是身外之物,这种财富跟你的生命、你的灵魂融合在一起,任何力量都无法剥夺。”

赵丽宏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如果看到一篇好文章,一定会记住作家名字。再根据这个作家的名字去找他别的书。赵丽宏第一次知道雨果这个名字,是在读《布格·雅尔加》的时候。这是雨果早期创作的一部小说,远没有《巴黎圣母院》等作品有名。但因为写得引人入胜,让赵丽宏记住了这本书的作者雨果。于是,赵丽宏千方百计去找雨果写的书。“可以说把雨果当时可以找到的所有的书都找到了,没有想到这个作家写了这么多小说。”

有一次,赵丽宏借到一本书,是一本旧书,上世纪40年代的版本,书名叫《快乐王子》,作者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在赵丽宏看来,如果要挑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三篇童话,一定要把王尔德这篇选进去,就写人类的爱和同情,用奇妙的方式、很奇怪的故事表达出来。直到现在,赵丽宏都难忘当时阅读这个故事时的感受: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因为这个故事,他认识了这个故事的作者王尔德,也认识了这个故事的译者巴金。

阅读的缘分——结识巴金

由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赵丽宏知道了翻译这本书的巴金。因为这个缘故,在上中学之前,赵丽宏把巴金的所有小说都找来看过了。对巴金所有的文字,赵丽宏一边读,一边揣摩他的心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内心里讲,当时巴金的书不是赵丽宏最喜欢的,不是他最想读的,因为读他的书,赵丽宏心里面总是很压抑。虽然巴金的书让赵丽宏觉得很压抑,但他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好人,这个人很善良,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总是要想让大家都好,让这个世界好,但是很无奈,没有办法。

对于巴金,赵丽宏一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直到一次在妈妈单位的电视机上,从头至尾看了一场批判会。那时候赵丽宏是中学生,不可能去现场。但电视上的这场批判会,让他永远不会忘记。批判会上,被批判的人每个人身上戴着一块牌子,写着名字,画了红的大叉,像审判会上审完以后就要去枪毙的犯人。巴金站在被批判的人中,从头至尾低垂着头,没有说一句话。赵丽宏对巴金的表情印象特别深刻:充满了忧伤、无奈。

赵丽宏再一次见巴金是1977年5月在上海的一个文艺座谈会上。赵丽宏在诗歌组,巴金在小说组,赵丽宏跑到隔壁门口去看巴金,只见他坐在对着门口的座位上。当年在电视里看到的巴金,头发是灰白的。这一次看到的巴金则是一头雪白的头发,没有一根黑发。会议结束以后,赵丽宏在广场等他出来,巴金出来后却跟几个朋友说着话。最终赵丽宏没敢靠前说上话。从那个时候开始,赵丽宏始终关注着巴金写的文字。后来赵丽宏读到巴金新写的后结集为《随想录》出版的文字。开始赵丽宏觉得这是一个停止虚构的老作家对往事的回忆。巴金在“文革”结束以后,讲得最多的话就是三个字:说真话。他的文字告诉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样的文字是说真话的文字。读着读着,赵丽宏逐渐受到震撼。因为他不是写别人,而是写自己,对自己的灵魂解剖分析,写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很后悔做错了的事。他这种忏悔,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还有他对亲情、朋友的怀念,都写出了人间亲情和爱情最真挚的悲伤。看到这些文字,赵丽宏内心震撼之余,忍不住给他写了一封信。当时他正好出了第一本散文集《生命草》,便把这本书寄给巴金。赵丽宏给巴金寄书的目的,是希望跟巴金要一本新书,并在新书上题一句话。那时候赵丽宏三十多岁,巴金已经超过八十岁。赵丽宏觉得巴金不会理会他。没想到四五天以后,赵丽宏收到回音。巴金给他寄了一个挂号信,一个大信封上是巴金的签名。里面是巴金刚刚出版的书——《序跋集》。赵丽宏打开扉页,上面有巴金的题词,用钢笔写了两行字: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赠丽宏同志,巴金。

后来赵丽宏跟巴金成为了忘年交。巴金出书,都会签名送给赵丽宏。在赵丽宏看来,巴金的《随想录》是中国“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思想界文学界文化界一部非常珍贵的书,不可替代的书,它的价值怎么样估价都不过分。在很多场合,只要谈到推荐书,赵丽宏一定会推荐巴金的《随想录》。“这就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思想史心理史,一个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遭遇和他对这场历史浩劫的一个反思,对他整个人生的反思,一本充满反思精神说真话的书。”赵丽宏说。

真正爱书的人

应该边读边想

对于读书,赵丽宏认为,真正爱书的人应该是一边读一边想。曾国藩曾说,书有很多妙用。读书要有三个“有”,有志有思有恒。有志,有志向有理想;有思,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识;有恒,读书不是一天两天,是一辈子的事情。曾国藩告老还乡后,一直到他去世,没有一天不读书。

在赵丽宏看来,有思非常重要。“有些人读书觉得很好看,看过就算了。有些人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小时候没有人教我,但是我有个习惯,就是一边读,一边会想这本书它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并不是每本书都好,有些书不喜欢可以不读。”

责任编辑:胡思华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