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上海高校教授榜上有名!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谢然

时间:2020-10-14 13:27:35

解决多个复几何难题的“80后”数学家、专注于密码学的“探秘者”、“量子材料”的探索者、罕见病“死亡之舞”的揭秘者、人工智能催化发展的推动者……在科学探索的舞台上,上海高校青年科学家的身影正在崭露头角。

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9大领域的5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该奖项,5位上海高校青年教授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郁昱、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刘智攀。

(排名不分先后)

解决多个复几何难题的“80后”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钢教授1984年出生,201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毕业后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博士后研究,2016至201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9年入职华东师范大学。

刘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几何,涉及多个数学方向的交叉,如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多复变函数、拓扑及偏微分方程等。研究兴趣主要在于曲率,拓扑,复结构,代数结构等相互关系。

在单值化猜想及其相关问题、kähler流形的Gromov-Hausdorff极限、非负Ricci曲率非紧三维流形的分类等问题上,作出了推动性的卓越贡献,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推荐人之一、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吕长虹评价说,“很踏实,为人谦虚低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钢在该领域作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色研究,未来在数学研究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他本科阶段的专业并不是数学,但他极其热爱数学,并且很有想法。他能够获奖,与他心无旁骛地钻研和付出密不可分。”

得知获奖,刘钢则表示:“感谢腾讯科学探索奖,今后可以更加专注数学研究,发现更多数学之美。”


专注于密码学的“探秘者”


上海交大电院郁昱教授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密码学相关的研究。他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T-Systems和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后,他曾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多项研究成果一作发表在密码三大会(CRYPTO/EUROCRYPT/ASIACRYPT)和ACM CCS、IEEE S&P、TCC等密码与信息安全的代表性会议上。

郁昱教授目前担任了亚洲密码年会指导委员会(Asiacrypt Steering Committee)成员、国际密码学会理事会(IACR board)的观察员以及欧洲密码年会EUROCRYPT 2020和2021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郁昱教授申报的研究主题是可证明安全密码理论与后量子密码。他在基于单向函数的伪随机性和抗(目标)碰撞性、抗泄漏密码、基于线性随机码的译码问题构造公钥加密、抗碰撞哈希函数和低深度伪随机函数等方面开展的前沿研究工作,解决了这些方向上的多个公开问题。

郁昱教授今年最新的研究工作给出了编码问题在亚指数困难性下从最坏意义到平均意义的证明归约。此外,他参与设计的后量子密码算法获得了全国密码算法设计竞赛的两项一等奖。


“量子材料”的探索者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远波2000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于200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期三年的Miller Fellowship,从事博士后研究。

张远波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体系,在量子输运和扫描隧道显微和能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专注于探索新型二维材料中的新物理,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制备了以新型二维晶体黑磷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

张远波教授曾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包括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20)、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8)、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九届上海科技英才”(2018)、中国真空学会“中国真空科技青年创新奖”(2018)、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青年科学奖”(2017)、中组部“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中组部“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全国低温物理学会“Sir Martin Wood China Prize”(2016)等。


罕见病“死亡之舞”的揭秘者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伯埙2003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后在国际药企诺华Novartis任博士后。

鲁伯埙教授2012年底全职回国在复旦大学开始独立科研工作以来,致力于被称为“死亡之舞”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亨廷顿舞蹈症及类似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干预策略研究。揭示了疾病的源头机制和随时间加速恶化的机制、发现多个干预药靶、提出并实现了利用靶向自噬的小分子胶水将致病蛋白送入自噬小体降解这一药物研发新概念。

鲁伯埙教授的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论文形式发表于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eLife、Cell Research、Brain等期刊,被领域同行于Nature等期刊8次撰写专文进行评述推荐。先后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9)、英国“牛顿高级学者”(2019)、吴瑞纪念基金会“顾孝诚奖”(2013)等。

人工智能催化发展的推动者

       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智攀教授主要从事理论计算方法发展及理论计算在材料、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在固液界面催化动力学、全局势能面反应搜索、人工智能催化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首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国际化学与应用化学学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学术称号和奖励。

刘智攀教授的科研贡献包括:发展了固液界面均匀溶剂化算法和程序,领先了国际相似研究5年以上,在固液界面光电催化动力学计算取得突破;发明了势能面系列搜索算法并创立LASP软件。LASP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基于神经网络势函数的全局势能面采样程序;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理论催化研究新框架,预言了多个重要复相催化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推动了催化学科发展。

刘智攀教授已发表SCI论文161篇,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973课题,基金委重点、重大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长期主讲本科《物理化学》、研究生《量子化学》课程,获复旦复华奖教金一等奖,《物理化学》被评为国家优秀精品课程。先后培养博士后和博士15人,其中一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什么是“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xplorer prize)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性奖项。

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的项目宗旨,“科学探索奖”聚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九个领域,旨在奖励具备科学探索精神、潜心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对国家未来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2018年,腾讯成立20周年之际,“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

奖项评选竞争激烈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200多位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不断扩大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着眼未来的理念,也让奖项得到了顶级科学家们的热忱参与和支持。

今年,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数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体现了奖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提升。

据悉,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公开亮相,众多国内外科学家代表也将应邀出席,共同见证这一荣誉时刻。


照片由学校提供
部分信息来源于科学探索奖官网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