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教师的故事|吕西林:提升建筑抗震减震能力 助力国家防灾减灾事业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0-09-14 16:24:31

1984年,作为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同济大学培养的首位博士,吕西林老师选择留在同济大学从事建筑的抗震研究,投身国家防灾减灾事业。自此,36年如一日,他在教师岗位上从事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兢兢业业、执着探索,以认真踏实的治学风范,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防灾服务,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和指导工程实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坚守初心,立志推进建筑抗震研究报效国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吕西林在灾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吕西林作为住建部首批汶川地震灾区房屋应急评估同济大学专家组组长,穿行在一片片断壁残垣、碎石瓦砾中,他和几位同事一道以专业的判断,为隐患重重的建筑结构“望闻问切”、把脉诊断。现场许多灾民焦急地等待这位上海来的专家下达“诊断书”,也替他的安危捏着一把汗。

这份令人敬佩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由来已久,一直伴随着他的教学科研之路。

吕西林院士在汶川地震应急评估现场

早在1979年9月,吕西林胸怀远大志向,如愿进入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的硕士学位,开展对北京某十大建筑之一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研究。1982年3月,他师从朱伯龙教授继续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完成了国内首次砌体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1984年12月,吕西林顺利答辩留校,用36年光阴,展示一位同济学人对理想、对初心的坚守,见证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教学探究。随着一项项建筑抗震新技术问世,他渐渐为土木学界越来越多的同行知晓并关注。1996年起,他开始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2000年,他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他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后来受聘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主编,当选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孜孜以求,打好结构抗震新技术“组合拳”创新发展

传统加固,一般是将建筑的梁和柱加粗,不仅工期长、成本高,而且房屋面积还会缩水。采用新型支撑+阻尼器技术,既能吸收地震发生时释放出的能量,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还能节约大量工程时间和造价。事实上,吕西林教授打的是结构抗震的“组合拳”:“橡胶支座+滑动支座+黏滞阻尼器”。“隔震支座”安装于建筑基础与地基之间,地震发生时支座摇动、消能减震而其上面的建筑体不动,以柔克刚。灵活、创新性的组合式隔震减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国际赛车场重大工程及国内外的十多项建筑工程中。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牵动着吕西林教授的心。这些超限高层建筑,大多体型特别复杂、内部空间多变、结构千变万化,对其结构抗震挑战巨大。近20多年来,吕西林教授带领团队持续深入研究,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试验分析、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上接连获得新突破,为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国内50多项重大或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吕西林教授团队的系统性结构抗震研究,不断结出一枚枚硕果。

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关注并在国内首次引入“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概念,此后带领研究生投入大量时间攻关,成果已受到国际同行关注。

上下求索,推动地震工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共赢

2015年7月,汇聚国际上抗震研究顶尖实验室、共同致力于联合开展国际前沿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的“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同济大学启动建设,并于2018年9月正式成立。吕西林教授出任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而该实验室也是他数十年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的成果结晶。

吕西林院士在指导团队开展抗震新技术研究

毕业留校后,吕西林老师主动走出去,与国际同行们密切交往。他早期多是赴日本、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后来进一步拓展到欧美地区。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欧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国际著名的地震工程研究机构,都与他结为友好合作伙伴。

汶川地震后,吕西林教授创建地震工程领域“光华学术论坛”。10余年来,该论坛已举办过8届,每届均有一批来自国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同行汇聚同济,交流最新研究进展。“他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这决非虚语。2011年9月,由Wiley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邀请吕西林教授出任该刊新一届主编。这是该杂志创刊20多年以来,首次由华人教授担任主编。他还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17年度的“纽马克奖”(Nathan M. Newmark Medal)。吕西林教授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学者。

立德树人,培养优秀的抗震人才桃李天下

循循善诱乐育人。在学生眼中,吕老师是一位德学双馨的老师,面对学生,他总是以慈父般的胸怀在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

在科研攻关中,吕西林老师始终不忘对学生的教诲。“抗震防灾是公益性的事业,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工程抗震技术地域性强,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技术”。他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受现有结构抗震技术的束缚,甚至不要受现有规范的束缚和限制。”30多年来,他始终心怀崇高责任使命,不断探究、研发突破既有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在创新抗震技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在言传身教下,他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生110多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贡献力量。他培养指导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有不少自愿前往国内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扎根发展。近年吕西林老师获得的多项荣誉就是很好的见证,如1988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首届青年教师奖,1993年和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8年获同济大学第三届教学名师,2008年获同济大学2006-2008年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感动同济”十大人物等。

(吕西林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