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思|有“德”方为好教师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 陈实

时间:2020-09-10 13:49:07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 陈实

走上三尺讲台,就踏上了从教之路。当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向我们,被称作教师的我们,要怎样才能不负众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说,“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他多次强调“立德”的重要性,认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只有紧紧抓住“德”字,方能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好教师。当我们把“德”这个字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它本就蕴含着教师“立德”的奥秘:两人同行,十四一心。

“两人同行”,师生教学相长。教师从事的是“灵魂工程”,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对话,是师生之间思想平等、共同进步的旅程,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但自身并非“完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善教于是学生乐学,师生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于是学业突飞猛进。“知困”,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修养,自知然后知人,坚持终生学习,才能学高为师,因材施教。

“十项准则”,明确师德底线。高校教师应该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当作自己的镜子,常“照镜子”,对照师德规范。我们要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自己一言一行守师德,以身作则现师风,坚持为人师表,才能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四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我们在“四史”的学习中,能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从而更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更深地爱党爱国,增强应对挑战、激流勇进的自信和动力。要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富有人格魅力,还要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有勇于实践的品德。要带领学生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做敢于创造的追梦人,敢于实干的圆梦人。

“一个根本问题”,不忘初心使命。每一个教师,都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这一颗心是我们的起点,在无数次回望时依然会给予我们坚定前行的动力。我们更应该明确育人的目的,始终清醒地记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牢记我们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全力以赴,需要栋梁之才的前赴后继。我们教师就是种树者,就是摆渡人。为党守住一段渠,为国种好责任田,是我们的职业道德,若能桃李满天下,便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心存敬畏,谨记师者之道。不仅要敬畏天地万物,敬畏自然规律,敬畏科学知识,更要敬畏生命,敬畏时光,敬畏寒窗苦,敬畏父母心。当我们立于讲台,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自己与学生的时光,面对的是苦读十年才与你见面的学生,面对的是充满期待的家长。师者之道,理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充满敬畏。授业解惑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要传授爱党爱国之道、追求真理之道、为人成才之道,以仁爱之胸怀感化学生,用洞察之眼光分辨人才,拥通达之学识站稳讲台,怀敬畏之心回报社会,这才是一个好教师的道德,也是一个好教师立德树人的路径。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