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思|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 陈昕

时间:2020-09-10 13:50:04

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 陈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初离开家乡时,满是对亲朋的想念,特别是新学期开学后接踵而至的中秋节,举目无亲、倍感寂寥。多年以后,当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于学习、生活中有了熟悉的教师、同学、同事,渐渐感到异客亦不曾被佳节冷落——“今晚来家吃饭吧,你师兄师姐都来,尝尝为师的手艺……”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陶渊明在《赠羊长史》中说“得知千载事,上赖古人书”;苏轼无法忍受海南“百物皆无”的环境,在黎子云家见《柳宗元集》后日久玩味,得与河东先生神会,始生欢喜。对于我们,孩提时代启蒙教师是给我们读绘本的哥哥姐姐,是给讲《三国演义》的爸爸、妈妈;在学校里,班主任、任课教师传授我们知识,他们像父母一样希冀学生金榜题名;而进入大学校园,最大的改变是大多数人开始住校,最常见到的人是身边的教师和同学。

我们常看到有的导师会亲自下厨,请学生来家里吃上一顿家常菜,他们嘴上轻描淡写“过节,人多热闹”,心里是挂心思乡的留校学生。更多的是看到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将当下最新的研究方法倾囊相授,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点拨,在学生迷惘时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发现学科热点。有时觉得导师太严苛,比如对于文献的阅读一定要按日“量化”;有时觉得导师太执著,对学生提交的论文,不仅要求有原创性、科学性、前沿性,对于谋篇布局乃至标点符号也要抓。因而,即便在午休时间也会听到教师办公室传出师生讨论的声音。三年复三年,又一届学生要毕业了,导师不再说“我办公室的书多,要多来查文献”,而是“你有没有特别想要的书,我买来送给你们……”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学校为了留校师生的健康,要求所有外地返沪的教职工均要在家隔离14天才可入校。一些教师特意把车次、航班选在夜里最后一班,甚至选择过路车较少的车站,为的就是少与人接触。一路上,他们尽可能地把自己包裹严实,特别是在2月间护目镜、防护服买不到的情况下,他们也坚持全副武装,墨镜、双层口罩、雨衣、塑料手套一件不少。他们不想染病,更不想把风险带到自己所珍惜的校园里。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一学期,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掌握网课线上平台的用法,经过几次课的磨合,找到了适合学生在线学习和互动的网课模式。“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我曾听学生说,但凡学业相关的邮件和微信,即便当天课再多,导师都会在半天内回复。而到了毕业论文送审前的冲刺阶段,导师回邮件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有的学生还会接到一个短则20分钟长则1小时的语音通话,透过声音与文字,师生一起打磨论文。用这样的方式,教师们坚守了空荡荡的校园一整个学期,期盼着这里早日重现学生明媚的笑靥。

又是一年教师节,无数炽热的祝福卡片涌入校园,它们的发件人有的是正在校园里蹬着自行车赶去上课的学生,有的是已经在外工作的毕业生,有的是在教学楼与学生擦肩而过的青年教师,而收件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我的老师。这些只言片语的祝福落笔有声,让我想起了在疫情期间师生间邮寄的口罩和消毒液,浓缩在其中的是师生间的真情。

亦师亦亲人,在教师的节日想念老师,在每个佳节里想念师父。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