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创业“带娃”,在新职业里开掘新机遇

来源:文汇网

作者:储舒婷整理

时间:2020-06-15 16:18:33

口述者: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专业博士 刘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博士毕业后最好的选择应该去高精尖的科研单位,才不辜负这些年的苦读。

但我读的专业不一样。在实习期间,每当我看到一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通过治疗后,能像泉水一样灵动地自由表达,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渐渐地,我对这个专业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或许,它的“生命力”在临床实践中会绽放更大的光芒。所以,我决定毕业后去“带娃”,创立了一家专业的儿童语言康复中心。

听说我创业了,不少亲朋好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行当听上去很“小”啊,客户有保证吗?能养活自己吗?

创业以来的所见所闻告诉我:这个市场其实很大,简直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确如一些“前浪”所言,不少崛起的新兴专业领域蕴藏着很多的机遇,正等待我们这些“后浪”去开掘、把握。

实习中发现专业康复这片创业蓝海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进入实验室工作,是因为在之前的实习阶段,发现了一片创业的蓝海。

我就读的这个专业不仅十分小众,且还有一条不成文的“师门”规定:读博期间必须临床实践满3000小时。为了完成这项艰辛的任务,我只好辗转于各个医院康复科和专业康复机构实习。

走出“象牙塔”,我猛然发现,即使在医疗资源和顶尖康复专家云集的上海,从目前的供给看,也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儿童言语康复市场的需求。

如今,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出现在不少家庭。在医院里,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经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或语言发育迟缓,这时,很多家长往往会陷入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去医院康复科?家长们都知道,每一次看病都要 “大排长龙”。那么,把孩子送去社会上的康复机构?如今,同类的机构为数不少,但论康复训练的质量,真是良莠不齐。孩子们本就有表达障碍,家长们更是难以放心。

眼看着这些患儿家庭经历的焦虑、痛苦,我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何不学以致用,从事临床康复治疗,更直接、有效地帮助他们?

于是,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妹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创办了语之泉儿童语言发展中心,并于去年8月开始试营业。

开掘小众市场,比拼的就是专业程度。从创业之初,我的博士生导师杜晓新教授以及教育康复科学系主任刘巧云副教授等多位语言康复领域的专家,就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专业支持。其实,我们团队的第一批“客户”,就是老师们以及业内同行之间口耳相传、介绍过来的。

虽然起步时背靠“大牛”、一路走得顺风顺水,但我们深知,自己毕竟是“新手上路”,只有抓住临床上的疑难杂症、集中力量攻关,团队才能真正站稳脚跟。目前,我们正在集结国内语言康复领域的“最强大脑”,共同开发全新的康复课程,并通过严格专业的督导制度保证质量。同时,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正在着手开启对患儿家长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能力。

疫情期间积极布局,尝试推出线上课程

由于疫情来得突然,我们团队不得不停业近5个月。和很多小微企业一样,这段时间几乎没有收入,承受了自创业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

但在疫情期间,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布局,尝试推出家庭指导康复训练的线上课程。幸运的是,如今全面复工后,我们非但没有一个学生流失,还接到了更多家长的咨询,在短短一两个月里,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样,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如今困住我们的不是客源,而是“招聘难”——送孩子来做康复的家长不少,但符合专业要求的康复师招聘起来却不易。

正如我创业之初所预料的一样:言语康复治疗是一个极其专业的领域,且是一个靠 “纯人力”完成的特殊工作。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非常少,每年的毕业生也只有一小部分选择从事临床工作,其中选择进入社会机构的更是少之又少。

预计到今年夏天,团队现有的几位老师时间将全部排满,接下来报名的孩子不得不开始 “排队”。从3月初发出市场招聘信息后,我们团队已经面试了不少求职者,但最后只招到一个符合条件的康复师。因此,我们的最新打算是,向包括母校在内的几所专业高校发出 “人才订单”,未来可以开启更多的合作。

言语康复师这个新兴职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日益关注,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着更广阔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