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专业竟提前锁定“就业”,这是为什么?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时间:2020-06-05 11:53:34

一说起考古、墓穴,大家或许很容易想到《古墓丽影》《盗墓笔记》中的神秘感,但是,无论是室内的文物修复也好,还是室外的考古勘探,都是个吃苦、考验耐心的活儿。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毕业生赵福坤,一头“扎”进田野考古,哪怕灰头土脸、哪怕好几个月不能回家,也不能阻挡他对考古的热爱。正是凭着这份执着,赵福坤早早锁定了工作岗位,现在已经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工作站干着他心爱的考古工作。

文物修复:这是一个耐心活儿

高中刚毕业的时候,赵福坤出于对文物的好奇,选择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进入学校后,接触了各类文物修复课程后,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在教室里修复。“教室俨然成了我的第二个寝室,就连跨年也是和我的“仕女图”一起度过的。”赵福坤说道。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负责人赵慧群介绍,学校开设的书画装裱、古籍修复、青铜器修复、陶瓷器修复等各种课程,为赵福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自己也对陶瓷修复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

“文物修复其实是一个很耗费时间的细致活儿,很培养人的耐心。”赵福坤告诉记者,文物修复有很多程序,一开始需要对文物进行清洗、黏结,补全,随后进行打底,上色等步骤。因为陶瓷属于烧制类器物,所以器物的颜色调制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精细度很高,一直要修复到肉眼看不出来为止。“正常的话,修复一个残缺比较小的东西,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赵福坤说,过年前,修复了一个坏了一半的瓷碗,因为这些器物本身的形状出现了变形,所以需要用砂纸一直打磨到最自然的状态,这个过程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首次实习:褪去好奇,收获沉稳

2019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福坤从书本外第一次接触了最真实的考古——在山东莱阳参与对岳石文化的考古发掘。

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考古工地,眼前所见到的一切与先前在电视中、书本中了解到的大不相同。广阔的工地,没有任何东西,每天清晨迎着朝阳,踏上工地,根据探方一遍遍的刮面、寻找遗迹迹象。工作的细腻程度超乎他的想象,每天的工作可以用千篇一律来形容;但是,两个月的考古经历后,赵福坤褪去了最初的好奇,收获了更多的是沉稳。

赵福坤与考古工地的再次相逢是大二的那年暑假。在老师的介绍下,他再一次踏上工地,也正是这一次,他初次接触了和文化遗址大不相同的墓葬。“初次发掘墓葬,令我有了和文化遗址大不相同的感受。”赵福坤说道,也就是这个时候,画图成了他首要的难题,未曾接触过墓葬绘图的他变得无从下手。于是,他开始通过书籍、图示,向工地上的前辈请教,画出了第一张墓葬图。后来,砖室墓、土坑墓,一张张墓葬图纸在他手中生成,各类不同的葬式也为他丰富了视野。休息之余,耐不住寂寞的他又开始学习了电脑绘图、飞机航拍。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在七、八月份的烈日骄阳下,在十一、二月份刺骨寒风中,赵福坤在野外考古中不断学习、开拓视野。

勘探:“苦差事”后更坚定

2020年,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考古,认知考古,赵福坤决定从考古的最初做起——加入了勘探队。这可是一份“苦差事”。

初到勘探队的时候,赵福坤万般不适。由于是在野外作业,很多时候田野勘探的条件异常艰苦——二十多号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没有网络,无法洗澡,甚至连床也没有。除了生活上的艰苦,由于是第一次从事野外勘探,全站仪、RTK等很多仪器都不会使用。

赵福坤不放弃,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所有仪器的使用。他在四百多万平方米的勘探区域上走过无数遍,越过河流,跨过湖泊,短短一个月,他的一双鞋子便“光荣退休”。付出,伴随着收获。从最开始的考古调查,到考古勘探、考古评估,再到考古发掘,考古绘图,资料整理,在不断汲取新本领的过程中,赵福坤对考古的热爱更进了一步。

现在,赵福坤来到了现在的考古工作站,开始接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址墓葬,这又是一个他未曾涉猎的方向。赵福坤相信,在他的坚持下,一定会获得成功。

如今,赵福坤每天迎着五点的朝阳,伴着七点的夕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当兴趣变成工作,工作也变得更有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将无所畏惧,正所谓是“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