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面对教育,校长、老师、家长需要怎样的成长?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0-04-20 16:19:38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学博士,国家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第四届杰出校长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亲自研究实践的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到《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带领团队探索践行的《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又获得国家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几十年扎根一线,立足课堂,教书育人。出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等个人专著,《牛郎织女》《阿长与山海经》《书戴嵩画牛》等几十节课例在全国产生广泛引领与示范作用。

一、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

我想谈的第一个方面是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在我看来,自我的站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带来的影响力也构成了一个校长自身内在的领导力。自我领导者具有强烈的内生力,同时又不是盲目自大的自我,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韧性与洞察力,自信心与反思性,责任感与使命驱动力等。

那么,从中师生到教育学博士,从当一名好教师到特级教师,从吉林市实验小学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我们,自我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努力缩短嘴和脚的距离。

自我领导力不是向最牛的校长、最有资源的学校去对标,而是立足于优化国家课程,发挥自身专业长处,寻找自身的行走方式,从而形成专业的影响力。

我个人认为,校长也必须有课程意识下的课堂领导力和影响力,就不会“瞎子领着瞎子,一同掉进沟里”。不会推动变革的时候冒进跟风,不会因评价或舆论的压力而患得患失,更不会因急于出成果而盲目推进,或因看不见背后的问题而任由学校盲人瞎马,夜半临深池。

在语文学科专业发展道路上,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取得一定成绩,我认为,要把经验交给前方,即也要警惕自身专业经验的陷阱——课改不等于真的改进课堂那么简单,当然课堂也不是课程,学科教师不是学校校长。应该思考一棵树怎样转变到一片森林。

所以,校长的自我领导力,不是因为你的专业水准而高高在上,应该践行《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写的“请你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想跟随你;请你不要走在我的后面,我不想领导你;请你走在我的身边,我想永远跟你在一起”的共同发展观理念。

自我发展的校长懂得自己应该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对于从课堂走出的我来讲,要永远“立足课堂”,不断在专业上发展,打出自身的“品牌标志”。

我个人认为,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

二、校长的群体领导力

“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

我想谈的第二个方面是校长的群体领导力。

群体就是“我”以及“我”所在的环境。领导力就是将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整合并推动起来,而构成最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群体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呢?

领导者的天职是带领群体或组织实现其使命。我想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看清组织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带领团队从现在这个地方到未来期待的地方去。但是校长不能仅仅指明方向就万事大吉,要学会管理风险,努力修炼超强的决断力和控制力,让群体声誉不再受损,在重大危机关头能够果断决策,努力控制局面,力挽狂澜。

就群体领导力来讲,涉及范围很多,但个人认为,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因此而“动学校发展的全身”。

而这价值领导力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塑造,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应该说是从自我的领导力转向群体领导力,是我做校长近十年的一个标志。

当然,我们要让价值观看得见,这样心中才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要想让价值观看得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将“立德树人”这句口号转变成教师每天“教书育人”的行走和思维方式,这个非常关键。

以清华附小为例,在百年前的成志学校“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而今百年立人的成志教育使命指南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并围绕“志”“成”以及成志概念的界定,确定了基于学生成志的三个内涵以及结合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教师成志的三个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重要仪式及大小会议要“呼出来”,“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做我们的最高荣誉”的誓词。我想,这就是“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即选择了做清华附小成志教师,就选择了一生更高的责任。

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的价值=有效性+效率+效能感!

围绕教师价值观的塑造,我想朝着成志教育这样的灯塔走去——“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如此,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个这样的价值取向:一个因品德、知识和才能而受聘,全身心投入事业,并深受学生爱戴的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一个能够完成多项任务、振奋任务的人;一个赋予创新精神的人;一个随时都能在经验和教训中学习的人;一个从人品和才干都受到尊敬的人。

所以,校长的群体领导力就是努力带领你的教师,进而带领学生,甚至家长,找到前行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我想这是我们必须要寻找的。

一句话,校长群体领导力的使命就是,让价值观成为办学目标的先驱,一切办学的目标都成为你为之的基础。

    三、校长的创新领导力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有了这样的群体领导力,是不是就完成了学校的常态内容呢?在我看来,还需要有一个创新领导力。你需要不断地突破与创作,但须有继承和延续,想尽办法后的再生,当然最终重点还要看你带领的学校发展了什么,优化了什么,甚至引领了什么。

这就意味着校长必须由行为领导力转向研究领导力。这就需要校长们怎样承上启下,怎样整合各方,怎样在实践中升华梳理,怎样帮老师清晰判断。在面对各种困惑的时候,校长应该参与到群体中,跟进“潜水”,亲自上研究课,同时在关键时刻,或关键事件中,怎样去指导和影响群体,让他们相信这种力量带来的美好愿景。应该说,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这个命题下,我想更核心的创新领导力的关键聚焦点就是儿童,从儿童成长的价值性、周期性、挑战性、融合性,在从知识学习与运用,到无边界的立体学习流程时间与空间再造,千方百计“把儿童的成长当做最高荣誉”的时候,才是我们学校存在的意义所在。

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

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烦了。有的老师,一遇到心情不顺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此外,一些年轻教师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不能从小处、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

曾经,我们前辈教师上课那样一丝不苟,不计得失,从一而终,奉献一生。受其影响,我从教音乐、数学转任教语文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寒暑假前我会到图书馆里,把能借阅的书籍、杂志都带回家阅读。常态课的教案一般都要写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语文书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设计了然于心,每每打开,爱不释手。

记得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我几易其稿,仅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预设。至今,我备课依然一丝不苟,不敢马虎半步。做校长的这几年里,在管理上善于闭合、关键事情较真……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习惯已刻入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色,这正是上一辈教师所教给我的工匠精神。

时代的差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为人、为学、为师的初心,但我亲爱的青年朋友,若按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一说,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业,而这必存在躲不掉、绕不开的求真与实干定律,方能构筑你我的教育大厦。


面对教育,需要成长的还有家长

还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第一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位老师在听美术课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并没有在画画儿,而是在写作业。这位老师马上问他:“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回家再写不行吗?”这个六年级的学生说:“我回家2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

孩子们在周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周末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周一孩子们的状态,大部分都带着满脸的疲惫与倦怠开始新一周的校园生活。难道这都是学校单方面给的压力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到底该怎么安排孩子们的周末时光呢?

请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与戏剧有关。清华附小在主题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将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1+X”课程。其中,“1+X”课程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一次的戏剧展演,各班家长可按照个人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有这样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来到了学校,可是排练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提前退场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块一动不动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事后,他给班主任发了一个短信,短信的内容是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扮演大石头?老师回复他说:“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听到这个答案,他突然间有一点缓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沟通:“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做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做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多点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三与其沟通。没想到孩子回家后听到了父母之间的对话。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孩子将下面的这些话转述给老师,“儿子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怎么偏偏选择一个大石头?老师既然说自愿选择,你怎么不选点好的?你爸爸当年可是班长!一直是班级最优秀的!你一个男孩选一个大石头,还拿一个剪子剪纸,这将来还有什么大出息?”

老师听完后心情非常复杂。难道选择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难道剪纸就不可以是一个男孩的爱好吗?

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还重要?

第三个故事起源于一首诗。

诗是这样写到的:

每次,听到你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我们这个家是一块拼图也不能少的。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突然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爸爸总是不回家,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都要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而对于这个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给他爸爸朗读3遍,让爸爸写出听后感。可是作业布置下去已经一个礼拜了,这个爸爸没有一丝反应,两个礼拜还是没有任何反应。那个时候,身为班主任的我发短信跟他说:“孩子给您的作业,麻烦请您写点读后感,拜托了。”爸爸说:“我知道你要我写信是什么意思。可是你怎么不问问我儿子,看看我儿子现在的表现不就行了?”我说:“我明白了。您能这样说明你读懂了那首诗,理解了我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与意义。”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时候的家长还是有这样的教育敏感度的。

现在的家长真的不容易啊,他们都在忙什么呢?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还重要呢?

给予老师一些关怀与体谅

我要讲的第四个故事和年轻教师有关。我们学校有一位比较年轻的一年级老师,她们班的孩子刚上学,家长们都相当谨慎,由此产生的问题需求特别多。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位年轻老师遇到了下面的情况。家长们常常早上8点左右就给老师打电话,提出一些特殊需要。

这还不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一到期末,老师就会接到家长对他的各种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况都跟各自的家长叙述一遍。因为老师白天不能打电话,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与各位家长沟通,每次一打起来就要打个一小时左右。粗略算下来,这位老师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时的电话。

大家能不能给予班主任一些关怀与体谅?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吗?难道教育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吗?家长难道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我们的老师身上吗?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

爱的误区,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下面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也许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发生过。这个孩子每天早上是不来上学的,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八点半到九点半之间。可是学校的时间安排是早上八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谁曾想,家长的态度也很明确:之前的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但是如果孩子落课则是老师的错误。谈话并没有起到作用,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个学期。

在这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的趣味运动会上,上场以前家长拿着水瓶,让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为怕耽误班里的比赛成绩,并不想这样做。在家长再三地要求下,孩子无助地哭了。因为他不知道该往前跑,还是听家长的话喝水。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五个教育小故事。也许,这五个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教育学上讲可能也不一定对。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与困惑。大多数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知道要配合学校,或者说和学校一起来做。当然完全配合也不一定绝对的正确。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放任不管还是盲目跟从?

我相信,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


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来源: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本文选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摘自校长传媒,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