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赏樱,是一件需要“相互成就”的事情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时间:2023-03-27 10:34:38

樱花烂漫,堆云叠雪。这几天,同济大学的樱花进入绽放期,不少校友们纷纷走进校园,共赴这场春的约会。他们有的驻足在樱花树下,用手中的相机抓住樱花绽放的瞬间,有的带着小推车里的宝宝悠闲地漫步在樱花大道上,有的则和好友们在樱花树下合影“打卡”,还有的在校园里看着一栋栋自己曾经读书的教学楼,追忆当年的青葱岁月。

无独有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也开启了首届樱花节,在阵阵风铃声中,师生们以及走进校园的校友们在打卡、拍照的同时,还能品尝“樱花味道”的限定美食,更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集市。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一些封闭许久的高校陆续打开大门,向外界“有序开放”。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部分高校还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到之前的开放状态,但这种“有序开放”的渐进谨慎可以理解,毕竟大学人员高度集中,维护教学秩序对安全和安静有较高的要求,须在试探中恢复。

对于大学的开放,不仅是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是校园师生的需求。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社交、实践、互享优质课程资源、找工作等刚性需求,三年疫情中那些被中断的“沟通”需要重新连接起来。老师的生活、科研、交流,大学与社会的合作,公众对亲近大学的需求,这些需要都很刚性。同时,大学校园对外开放本身是有意义的,既能让公众感受到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也展现了高校的开放度与包容性。

大学精神里本身就自带着开放的基因。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开放本身都不只是打开“物理空间上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打破物理围墙,交流互动的可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不应该是封闭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学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

当然,大学的开放程度,和社会公众之间是“相互成就”的。为了加强对人流的管理,近年来限流、限制开放区域、限制开放时间、网络预约等措施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比如,师生需刷卡才能进入校园;校友需审核认证后,方可申领电子校园卡;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实行预约制……而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避免校园环境的破坏。武汉大学的樱花树遭蓄意破坏、浙江大学校园内惊现游客吃火锅等例子不计其数。

因此,校园开放不只是大学的事,也是公众所要努力的事。如果人们走在校园里不会大声喧哗,不会当成景点那样去“消费”,尊重大学作为教学单位的安静,维护其科研秩序,商业化也有意识地与校园保持距离,那么大学也更愿意开放自身的资源,与社区互相成就。

归根结底,大学校园毕竟不是景区,具有公共场所和教育、科研阵地的双重属性,因此要使大学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是一门艺术。比如发达国家那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大学校园,往往都跟所在地区和社区有着非常好的融合程度,大学在社区里,社区在大学里,有着很亲近友好的邻里关系。居民到大学跑步,到图书馆看书,带孩子散步,甚至坐到教室后排旁听课程,保持着对大学教学秩序的充分敬畏,绝不会干扰教学环境。

管理好自己的脚步,这种公众友好度下,大学校园会表现出更大的开放。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