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0岁的娃比15岁的少年更幸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时间:2023-03-07 13:37:09

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烦恼,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有的却一蹶不振,这其实与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息息相关。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也有业内人士将其称为一个人的“软能力”,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很多“学霸”,在进入社会之后并没有取得期望中的成功;相反,一些学业平平的学生,却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社会与情感能力并非终身不变,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塑造,并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非常著名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选取了智力发展水平一般儿童,对他们进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发现,教育干预对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产生影响,但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让他们的婚姻更幸福、家庭关系更和谐、生活质量更高。

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其培养实践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前两年,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调查显示:10岁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15岁组学生,10岁组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15岁组;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考试焦虑会上升;10岁的孩子,无论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其社会与情感能力平均高于15岁的孩子。这项调查显示出,青少年的年龄越大,烦恼越多。

世界很多国家把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课程系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OECD也推了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项目,与我们熟知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平行的大型跨国调查项目。对此,戴立益委员建议,我国应该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有关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以“软能力”提升教育硬实力。通过有效的教育干预与系统地学习,提升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并成为贯穿其一生的学习内容。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