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各种花式教育探索不妨多些松弛心态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丹

时间:2022-07-07 09:56:04

  这两天,云南昆明一所小学的毕业生论文答辩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在网传的答辩视频中,十二三岁的小学生们“纵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等,不仅全程脱稿,有的甚至用全英文展示。
  在一众热点话题中,一场小学生的论文答辩能成功“突围”,可见其确实触碰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有部分网友认为此举是“揠苗助长”,对孩子来说“过于早熟”“过于成人化”,更有人痛心疾首,认为这“不是童年应有的模样”。
  小学生可以写论文做答辩展示吗?应该没有人会认为不可以。没有谁规定,写论文、搞答辩还有年龄等限制。至于那些论文题目,倒也谈不上多高大上或者超纲。严格来说,这里的“写论文”并不是严格的学术写作,而更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就一个开放式问题进行探究。相比于对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更接近我们理想中的思辨教育。既然如此,争论又缘何而起?
  论文答辩向来是“热搜体质”,每个毕业周期都会引起不小的讨论。答辩是拿到学位的必经环节,舆论场中的大部分公共讨论参与者大都经历过至少一次这种“磨炼”。他们对于论文“注水”、答辩走过场等通病再熟悉不过。人们在审视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这件事中,会下意识“挪用”各自的经验以及对此的认知。
  所谓“过于早熟”“成人化”,不过是担心成人学术世界中的那些套路,被他们眼中的孩子们过早窥探;而“不是童年应有的模样”的“语重心长”,言外之意不外乎童年应该是“无害”的,是“纯真”或“单纯”的代名词。可问题是,儿童到底该在什么节点“成熟”才算是不早不晚?早与不早,谁又能或者有权力来界定?当童年等同于童真,是否也构成对“童年”概念本身的误解和矮化?
  当然,要承认,一些网友的担忧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比如,不少网友质疑,在这场开放式学习中,学生们的独立完成度到底有多高?家长和老师们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老师出题、家长上马、学生署名和讲演的分工结构不变,那么与手抄报等作业有什么区别?还有人担心,如果让学生误以为课题研究就是百度搜索、复制粘贴外加排列组合式“洗稿”,那么这颗人生的扣子可就算是扣错了。
  此外,相关稿件中“云南首家”等字眼的标榜,也不可避免让人将其与“公关”“表演”等想象联系起来。再叠加升学中本就存在的高浓度焦虑,很难让人不对此作出过度反应。很显然,对于家长来说,能指导孩子写论文、准备展示,也是有一定门槛的,而这又会被放大到教育公平及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等话题中。
  从公开报道的消息看,新闻事件中的毕业答辩并不与学生的成绩挂钩,似乎也并不是嵌套在日常教学中的常规操作。这似乎可以让不少家长松一口气,更准确地说,抢跑下的“鸡娃”焦虑得以暂时纾解。
  其实,对于各种“花式”教育探索,对其保持一定的警惕当然可以,但也不妨多一些松弛心态,且让子弹多飞一会。对于探索者来说,也应该对各种声音多一些耐性和宽容,读懂其背后的关注和期待,为自身探索争取宽松的试验环境。归根结底,就是让孩子们在不功利的舒展状态中自由遨游和探索。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