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负减负 改变不了当代青年的内卷

来源: 上海中考发布

作者: 骞漠

时间:2020-12-10 15:17:11

前几天在一篇中考升学指导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睡了八个小时的人,绝对赢不了睡了六个小时的人;看了一遍参考书的人,绝对赢不了看了五遍的人”。

看完之我觉得有点魔幻:这不是在鼓吹“内卷”吗?

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0十大流行语中,“内卷”赫然在列。不过和“打工人”“凡学”“后浪”这种通俗易懂的词汇不同,“内卷”乍一听还挺形象,仔细一想发现很绕,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

简单来说,这个词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典型的内卷现象比如高考:大学录取的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学,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备考,形成恶性竞争。

引用余盛峰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段话:“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自己周末会带一群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问到他们现在每周的补课情况,虽然心里做了准备,还是被他们的回答吓了一跳:有孩子周日刚刚上完三节课然后马不停蹄地被家长送过来,有的孩子课外作业每天要写到深夜......

其实最让我震惊的不是他们背负的学业如此之重,而是惊讶于在他们这个年纪,知识的积累量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上知浩瀚的宇宙星空,下知中华传统文化,静能提毛笔写诗,动能钢琴足球练武术。

在我小时候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神人”,但大家都会以一种仰视的目光去看他(她),在同龄人之间绝不是普遍现象。换句话说,假如小学二年级时候的我来和现在的他们竞争,肯定是被打得屁滚尿流的那一个。

仔细想想,如果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内容等于原来四年级甚至小学毕业生的水平,那么等他们升到初中时可能就已经掌握了以前高中生才能掌握的知识,等这群孩子到了大学,是不是就能有过去研究生的水平?一群小时候减负,大学里增负的年轻人,他们在社会上应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才对。

那等他们就业时,他们的就业环境会比前人更好吗?

很可惜,不一定会。

我的一位朋友是上海某高校土木王牌专业的毕业生。去年找工作时,面试他的正好是十几年前同校毕业的一位学长,现在已经是某国企的中层干部。

晚上我朋友很自然地请学长吃饭,想借机打探情况。酒过三巡开始吹牛的时候,这位学长跟他感叹说:“我们那个时候研究生毕业来了很快就能自己接手项目,经验积累得多,所以我们升得也快。现在研究生每年一抓一大把,领导岗位就这几个,前面几年毕业的人还没升上去呢,新来的人再优秀也没机会接手项目,只能在工地帮你们的学长打打下手,当当工具人。”

这段话说得我朋友心如死灰,当时就想提桶跑路。可是转念一想,就算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不过后来听说他在家努力了一年,今年考上了公务员。现在的他很幸福,女朋友找到了,人也胖了十斤,看来为人民服务真的是一件会让人幸福的事情。

回望整个社会的工作需求,这个时代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岗位的确增加了,新闻里经常能看到科技龙头企业给应届生开出天价年薪的新闻,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的人物,单是一个清华博士的门槛就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目标。

但对于社会上绝大部分岗位来说,对工作技能的要求并没有随着就业门槛提高而等比增长,只是单纯因为竞争上岗的人数太多而逐渐拉高了准入门槛。

当然,当代青年频繁内卷的原因还来自于对未来的焦虑感。

在知乎上曾看过一位初入职场的人这样的吐槽:“公司规定五点下班,但同事们都要拖到六七点才走。我工作做完准点下班却被领导批评了。”

我当时想,现在大家也太会卷了,很多人明知道公司规定的时间到了,手头也没有别的事可干,偏偏要赖在公司不走,仿佛自己是全公司最有用的人。但问题就在于,评价一个员工有价值与否的标准从来都不是看你在公司待的时间有多久。整天带薪蹲厕或者只想蹭公司wifi的人其实只能带来负提升。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假如你看一遍书就会了,何必非要把同样的东西看五遍呢?假如你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题海战术,那么盲目地熬夜刷题只能让你的身体提前垮掉。再者说,数学、物理这种学科你如果不理解每个公式背后的含义,把书倒过来背也没什么用。

再想起前几年很多人强烈呼吁说“高考只考语数英物化有问题”“孩子死读书”。但问题是,即使高考改革了,和你竞争的人一个也没少,甚至还会增加,那些本来语数英学不过你的人也因此和你站在了一条赛道上,而最终能够进入名校的名额依然是那么多。如果不增加最后的出口,那无论哪种评价模式都无法改变学生群体内日益白热化的竞争。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现在中高考完全考素质教育,当音乐、美术、体育和语数英同等分值,那些家里买不起钢琴,请不起艺术私教,没有机会接受艺术熏陶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从理性上说,“寒门出贵子”的情况正在减少,而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感正在增加。很多人被迫不断地“内卷”,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了不安、焦虑和不确定性。

近日,国家民政部部长表示,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而调查发现,现代人不愿意生育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生育成本实在太过高昂。

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崩溃大哭的视频曾让很多人动容,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辛酸与无奈。很多家长满怀希望地生下孩子,最后却发现不管是孩子教育的难度还是家校关系的复杂程度都远超出了自己最初的设想。

回到现实,虽然内卷是件很让人悲哀的事情,但就像熟透了的豌豆回不到温暖的豆荚,我们无法一边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福利和科技,一边幻想着回到几十年前和那时候的人们去竞争。

我们也得承认,每个人的出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平等。天赋、社会资源、家庭条件等等,在这些事情上每个人生来就是有差距的,而且很可能是你后天的努力很难弥补的。

但这不是每一个平凡人就此停滞不前的理由。我们现在的“卷”,不是麻木的妥协,也不是无奈的屈服,而是自己将来不用再体会现在所经历的阵痛而做的仰卧起坐。

对于还在努力中的学生来说,无论你的选择如何,无论你的成绩如何,只要无愧自己的内心,都值得尊敬。

或许你无法像学霸那样轻松考上“四校八大”,然后用优美又抒情的文字怀念自己的初三生活,但这并不妨碍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每朵花都会有自己的花期,每个人也终会找到自己独特的一面,没有必为了鸡汤文贩卖的不安和同龄人的压力强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包容和机会。

卷的不是这个时代,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当代青年。

减负真正该减的,应该是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感。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