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年轻人站上科学“C位”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胡俊

时间:2020-09-08 16:49:28

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于日前揭晓。4位获奖者中,有一位科学家的年纪还刷新了未来科学大奖的纪录,他就是现年96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王教授一方面为“科学得到重视”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对“为什么不奖励年纪轻的人”而感到“忧愁”。

其实,以王振义教授为白血病患者做出的贡献,他获得“生命科学奖”可谓实至名归。而且,未来科学大奖也并非只偏爱年长者,而与年轻人无缘。远的不说,就拿今年“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卢柯来说,就是科学界“年轻有为”的代表。今年55岁的他,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两年前当选为辽宁省副省长。此前,亦有不少处于“黄金年龄”的科学家受到未来科学大奖的青睐,2017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许晨阳就是一位80后。

王振义教授的“忧愁”更多的是一种期待,期待像未来科学大奖这样的奖项能更好地发挥风向标的作用,期待各方能为年轻的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未来中国科技创新激励路径正越发清晰,那就是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为主,以民间创设的国际级科学技术奖项为重要辅助,构筑科研创新的双轨支撑体系。有着中国“诺贝尔奖”之称、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就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为社会力量支持科研树立了典范。而对于年轻科学家的支持,无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来自社会,还可以更猛烈一些,这样不仅能为年轻科学家提供有力支撑,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学。实际上,为年轻科学家提供更多支持,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未来科学大奖最年轻的获奖者许晨阳就拿出自己的部分奖金,设立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奖。

为年轻的科学家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奖励给予肯定、提供资金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正如王振义教授所指出的,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王振义看来,现在的评价体系“不是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去刻苦工作几十年,而是去看他的论文”,而要评价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要去看他有没有创新性、有没有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心,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年轻的科学家是中国科研的未来。只有不断地改善其成长环境,让更多年轻人站上科学“C位”(核心位置),才能“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看看我们的理想如何实现”,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