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下影视教育人才新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郑志勇

时间:2020-08-10 16:26:44

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势头强劲,但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教育部从2018年开始推动的高校“新文科”建设,为影视教育的深入反思和继续改革提供了契机。新文科建设旨在以自力追赶先进,提出了推动发展与建立范式两方面的任务,即既要根据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改革文科教育与科研,又要构建一个有中国内涵和气质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高校各影视专业归属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之下,关于其建设的顶层设计还在探讨之中。对于各影视专业的办学主体而言,当务之急是从社会对影视、影像人才的需求出发,反思影视教育的本体属性和当代职能,切实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社会需求。

转变精英教育意识

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影视精英,对绝大多数影视专业而言并不现实。社会只需要少量的“影视艺术家”,各行各业急需的是掌握影像制作和传播技能的影像人才。影视专业应当设定整体学生都能达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而不能只为了让个别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办学;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而不能把成为“精英”的压力强加给所有学生。

目前,影视专业的课堂上仍普遍存在言必称电影大师,以影视艺术的顶端成就来点燃学生激情的情形。但影视专业更应该做的,是明确告诉学生,专业并不保证能培养出电影导演、摄影师、电视剧编剧那样的“精英”,那需要“梦想家”们自己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新媒介技术掀起的影像传播浪潮,为他们提供了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它不仅在影视产业领域,也在新媒介影像传播领域,更在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影像制作和传播的部门。

培养学生创制作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是目前影视教育界的共识。但目前的影视教育不仅要加强实践教学,更要回归到艺术类专业的本体,把培养学生创制作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影视专业不以训练学生创制作为本,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类专业;考察一个院校的影视教育水平,最终也只能以学生的创作质量为依据。目前国内影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理论、批评的倾向亟待扭转。

影视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都要围绕“训练学生出作品”来进行。创制作类的课程自不待言,即便是偏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教师也应当竭尽所能地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影视现象和文本进行封闭的“意义”的(过度)解读,而不关注意义是如何通过艺术和技术的操作被传达和生成,还有一些教师将学术竞逐中的语言带入课堂,喜谈主义,高蹈超验,不顾及艺术类学生特殊的接受方式。艺术类学生需要的全脑参与的、知情意整体调动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育者去激发和耐心呵护。

校园创作嵌入影视业

在今日媒介环境下,影像作品的广泛传播已经没有媒介上的障碍。学生的作品可以上传到各种专业、非专业的网络平台,国内外接受各类学生短片的电影节、评奖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影视专业的师生,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躲在高校的围墙里“教学相长”了。

只有让学生的创作面对广大网民观众或者专业的评委,教学效果才能被更充分地评估出来;教学中才会避免许多自我欺骗的远大梦想、纸上谈兵的高谈阔论、孤芳自赏的闭门造车;学生才会真正主动去学,教师才会去深入设计、反思和调整教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地进行。也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在就业求职时用作品说话,用人单位对影视类毕业生眼高手低的评价才会逐渐消失。

影视创作要从完整的生活世界里去寻找题材。当学生面对人、生活和世界,他们将发现自己需要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视角、方法来观察和反思,从而跳出小我的世界。

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影视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切实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影视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品质。高质量的影视人才梯队,是我国影视和影像产业实现质和量繁荣的保证,也是影视理论的“中国学派”得以成熟壮大的保证。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