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战“疫”下的高考洗礼,没有一个考生是“输家”

来源:文汇网

作者:樊丽萍

时间:2020-07-23 17:30:00


CFP


今天是2020年上海高考的放榜日,成绩公布之时,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

高考历来是高利害考试,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并不稀奇。但是,今年的高考很不一样,大家不妨换一种眼光观之,尤其是考生和家长,也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今年的考生,只要参加考试,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没有一个是“输家”。

至于考得如何、是否如愿,不妨把这些具体得失看得淡一些。因为,真正决定考生未来的,不是这场考试的分数,而是面对这场考试的心态。

之所以说今年的考生里没有 “输家”,是因为这场高考的特殊性。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的高考比往年延后了一个月开考。在步入考场前,这届考生经历了“史上超长寒假”,在“空中课堂”复习迎考数月。而后,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启动,毕业班学生虽是最早回到校园的一批,却要在最短时间内将自己调整到最佳迎考状态,直到在考场接受考试的检验……

确如很多人所言,今年的考生太不容易了。而当高考成绩揭晓之时,经过历练的考生,也应有一番别样的气魄。

对这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说,始料未及的疫情其实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一道高考“加试题”:一个人的抗压能力,应对外界“未知”和“变数”的调适能力等,都纳入了考察的范围。而如何看待并接受考试成绩,也成为这次“大考”的一部分。

有人心里可能会嘀咕:如若考得好、金榜题名,自然举家欢喜;但问题是,如果发挥失利,考“糊”了怎么办?

其实,一场考试失利,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人生从此失利,完全没必要“高度捆绑”。而且,经过这次全民战“疫”,一些必备的“生存智慧”也应该和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样被保留下来。比如,在遭遇困难或不如意时,年轻人是否也该习得一份“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定力;即便考得不理想,没有进入预设的人生轨道,是否能有一番“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的积极考量,而不是自暴自弃。

身在上海的考生,应有这样一份胸襟和自觉。城市之大、机会之多,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范围之广——只要把眼光放长远,看得见未来,就不会对眼前的这场考试的结果有过多纠结。

记得前一阵子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上海有张文宏,也有李佳琦,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确实,上海就是一座成就个人梦想的城市。而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在城市文化日复一日的滋养中,更应有一份体悟:在一个人长长的人生赛道上,高考只是一个赛点,即便眼下的成绩不甚理想,在下一个赛点照样可以精彩发挥、乘风破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几年高考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然过去。有的考生可能担心,高考失利,从此就和大学教育失之交臂,其实,这种观念也到了更新之时。要知道,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有很多。在上海,应用人才贯通培养的“立交桥”已经建成,除了 “专升本”“高本贯通”,“中—高—本—研”的培养新通道也在建构之中。职业教育发展,正为莘莘学子创造更加多元的学历晋升通道。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知识不断迭代,白领回炉“充电”,老年人重回课堂学专业、拿学位,这些在上海都已算不上新鲜事,终身学习正在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常态。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一纸文凭、一招一式的技能,支撑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学习的路还长着呢!

对考生来说,高考终将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至于日后回忆起这场考试,是何种滋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对这场考试的态度、适时作出的抉择,以及在“后高考时期”付出的努力。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路在脚下!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