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对不良思潮的“免疫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芳 黄道峻

时间:2020-05-22 11:46:44

网上不良社会思潮和负面言论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值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高度警惕。受疫情影响居家学习期间,长期活跃在“线上”,大学生更容易受网络上不良社会思潮碎片化、感性化和娱乐化传播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各种反华势力利用疫情,不断向我国发出明枪暗箭,也助长了网上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免疫力”。

不良社会思潮一般会借助网上热点话题影响网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上热点如武汉红十字会、李文亮等话题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些热衷传播不良社会思潮的人通过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积极介入热点问题的讨论,借机在互联网上争夺话语权。调查显示,疫情暴发以来,大学生经常关注网上热点话题,其中部分学生表示经常参与或转发相关热点话题的讨论。调研表明,特殊时期受紧张、担心、恐慌、焦虑等情绪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面对网上不同声音时,很容易接受一些偏颇甚至极端的观点,从而对不良社会思潮失去分辨力。

网上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危害甚大。一是可能弱化、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给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添了压力。如网络民粹主义者打着维护“草根”利益的幌子,利用疫情热点、泪点、痛点进行炒作,占据所谓“为民请命”的道义制高点,煽动不满情绪,消解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年轻气盛,有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容易在网上不良思潮的误导下,看不清全部或整体的事实,而对正面宣传和思政教育产生怀疑。二是可能误导少数青年学生养成不良社会心态甚至出现非理性表达。如网上的狭隘民族主义者,疫情期间散布嘲讽挖苦回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的不当言论,质疑我国采取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甚至对中国政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其他国家抗疫进行种种曲解。如任其发展,容易助长少数青年学生的虚骄社会心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性大国,在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这种不良社会心态很容易被利用,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潜在影响。

面对网上不良社会思潮可能对青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努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往往观点片面极端且缺少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只要进行理性剖析,不难被揭穿。为此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和高校的思政工作者积极撰写网文,对错误思潮主动回应,主动出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狭隘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网上不良思潮进行批驳,引导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上极端言论对青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因缺乏人生历练和社会实践锻炼,容易脱离实际产生完美理想主义倾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拓展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不仅如此,为增强抵抗网上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免疫力”,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大局观和角色观。这就需要以全球战“疫”为契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教育,在培养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上下功夫。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依托开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国际视野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国际视野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应将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尤其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培养目标,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积极构建国际视野教育课程群,开设专门的国际视野教育选修课,开发优质慕课群等,在更大的视野中培养更加理性科学的价值判断力。

(作者分别系西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