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志勇 杨小敏 杨玉春 阳科峰 李志远
时间:2020-04-29 16:08:06
制图:中国教育报 李澈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转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抗疫新阶段,各省份正在平稳推进复工、复产、复学。中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涉及面大、人员聚集、交互性强等明显特点,如何在确保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评估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小学有序开学复课,是全国教育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面向全国31个省份、依托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单位,开展了大范围抽样调查,重点调研教师、学生、校长线上教学期间的教学参与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线上教学满意度以及复学复课后春季学期教学安排、教学衔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客观评价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
截至2020年3月30日,共收到全国31个省份的有效问卷52370份。其中,教师问卷3707份,学生问卷48590份,校长问卷73份。学生当中小学生10886人(22.40%),初中生18967人(39.03%),高中生18737人(38.56%)。校长问卷中公立学校来源63份(86.30%),民办学校来源10份(13.70%)。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活动总体令人满意
从学生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的参与度看,经常参加和一直参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8.62%和7.46%,合计达96.08%。学生参与线上教学的主要方式为在线直播(76.45%)、混合式学习(44.68%)、自主学习(35.28%)和线上辅导答疑(33.46%);从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看,认为自己经常和总是有规律地安排作息时间的中小学生较多,参与比例分别为45.07%和35.08%,合计达80.15%,线上教学与学生的作息安排基本匹配;从学生居家学习期间认真听课和作业完成情况看,认为自己每天经常和总是能及时完成作业的人数占比合计达92.98%。综合以上指标,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学习活动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清醒认识居家学习期间学生学习活动成效
从调查的中小学三个利益群体看,80.3%的教师对线上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但也有19.7%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效果欠佳;84.07%的学生对在线学习的感受较为良好,但如果将在线学习与在校学习相对比,43.32%的中小学生认为疫情期间的学习效果较在校学习差一些,14.77%的中小学生则认为要差很多;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现阶段开展的网络教学达到了现场教学效果的60%以上,总体效率较高,但仍有17.81%的校长认为线上教学效率比现场教学低50%。因此,对于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学习活动的成效不能盲目乐观。
科学诊断学生居家学习的实际效果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学生、校长认为,中小学复学复课后应科学诊断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实际成效。数据显示,79.01%的中小学教师对按照原计划完成教学工作有信心,88.7%的教师希望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后再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50.65%的学生认为应该对在家学习效果检测后依据学习情况再确定教学内容;94.52%的校长认为,有必要在开学前进行一次网络教学效果的测试,其中72.6%的校长主张网络教学效果测试应当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组织和开展。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中小学从本校实际出发,“一校一案”科学诊断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适当降低学科测试的水平和难度。
科学制定复学复课教学衔接方案
中小学生经过数个月的居家学习,回到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无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节奏还是学习成效,都有一个转变过程,科学编制衔接适宜的教学衔接方案,是中小学复学复课后面临的重要任务。
教育教学衔接方案的编制要科学和周全
从调查结果看,94.52%的中小学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复课后教学衔接工作方案,尚有5.48%的学校未开展相关工作。为应对疫情后复课工作的有序开展,80%的教师倾向于根据疫情期间教学效果修订教学实施计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紧指导中小学科学制定方案,积极帮助学生从居家学习向学校学习平稳过渡。教学衔接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分化、心理问题凸显、学习压力加大、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环境适应等实际,特别要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的监测结果,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节奏,等等。
对学科重点难点内容要进行“再教学”
网络教学导致部分课程重点难点教学落实不够。调查显示,72.53%的学生认为应该对网络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复。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利用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有限,部分课程重难点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需要反复强调、实验或者练习,网络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不足是复课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科学测试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各学校应支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教学情况,准确研判班级学生居家学习效果,综合考虑班级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统筹考虑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适当对学科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再教学”,以保障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辅导
从整体上看,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线上教学,给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生,以及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较差的部分中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调查表明,复学后学生最为担心的事情是“学习能力不足造成自己学习差距与其他同学拉大”,比例占到了40.37%。教师们最担心的问题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造成班级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差距加大”。网络课程缺少师生的互动和反馈,学习结果很难得到及时的测试反馈,容易放大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从各方面的调查看,中小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普遍,这是中小学教师、校长普遍认为复学后教学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教研部门指导中小学高度重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补偿性教学,按照“一校一策”制定专门教学计划,确保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之后,再进行后继教学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突发疫情和个人家庭条件掉队。
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和校园学习生活的重建
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疫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困扰。
把心理辅导纳入复学复课工作重要议程
中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疫情期的心理适应问题、外部环境导致学习心理异化问题,还有亲子关系长时间、小空间的共处适应等问题。调查显示,72.21%的学生希望在疫情后复学前得到学习心理辅导的支持。
中小学要把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干预活动,助力学生尽快恢复学习状态,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应因地制宜,组织校内外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源力量,尤其是要重视家校合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统筹发挥心理咨询专业组织、高校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开设学习心理辅助热线、举办线上学习心理讲座,助力复课学生的学习心理支持和学习秩序重建。
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的有序转换
调查表明,疫情后学生比较担心的问题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学习能力不足造成自己学习差距与其他同学拉大”“通过网络学习无法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需要重新学习”“长时间假期造成的学习习惯不良等因素影响学习主动性,影响学习成绩”。相应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37%、18.55%、22.68%。较长时间居家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复学后中小学面临重塑学生学习行为难题。有64.61%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1到2周的时间恢复学习状态。
根据实际平稳推进教学节奏的转换
对于复课复学之后的教学工作开展,45.22%的学生支持加快教学节奏,42.92%的学生则认为仓促加快教学节奏是不合理的,63.41%的学生认为如果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增多,跟上课程有一定难度。中小学在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不宜从学生居家学习状态直接转换为正常的学校学习状态。调研发现,对“从居家学习到班级教学衔接的方式”,最受教师认可的是“学校逐渐加快教学节奏”。
科学合理安排各种考试以缓解学生的焦虑
考试压力带来的焦虑是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问题。调研发现,对“疫情后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中考、高考相关考试时间”安排,高达56.42%的学生希望“适当推迟相关考试时间”,缓解疫情后复课带来的考试压力。为了避免出现居家学习和学校考试给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叠加效应,中小学复课复学后应合理安排春季学期的各种考试,一要控制数量,二要适当降低难度,三要严禁各种排名排队,以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
对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积极稳妥进行调整
受疫情影响,正常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停摆8—10个星期,对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执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65.75%的被调查学校认为,按正常教学计划完成春季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78.09%的学校认为,能完成春季学期课程教学任务的80%以上,有少部分学校认为,能完成原定课程教学任务的60%—80%。显然,春季学期要完成原定教学任务,必须高度重视春季学期课时计划的调整。
针对课时数量不足的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调查显示,从课程教学任务看,从正式复课教学到原定暑假放学前,仅有20.55%的中小学认为可以100%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中小学复学后如果片面要求在原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降。
调整教学计划要统筹考虑教师工作负担和学生学习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到线上,教师普遍面临线上教学软件使用、作业在线批改反馈、学习资源录制等紧张繁重且缺乏熟练度的工作挑战,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调查显示,弥补春季教学时间不足面临的最大困难,中小学教师的选项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正常开学后,利用每天课后时间、节假日、双休日上课,会增加学生正常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居家学习效果差异过大,无法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延期开学时间,教师居家办公、上课,开学后增加教师工作量有困难”。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要统筹考虑减轻师生教学负担、保障学生学习效率与增加教学时间的关系。纾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春季学期”复学复课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一校一策”合理进行课时补偿
面对疫情造成的中小学春季教学课时不足的局面,各省份教育行政部门应扎实调查、严谨论证、科学指导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及时出台中小学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指导意见。尽管调查显示,平时教学周增加教学时间、双休日变单休、适当缩短暑假,都是中小学春季学期教学时间调整的可选方案,但应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居家学习期间的在线教学情况,即新授课开设的情况。调查表明,学生居家学习期间,87.55%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课,认为教学进度与之前保持基本一致和完全一致的学生达95.17%。二是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师生暑假时间安排尽量与中高考时间安排相一致,尽量少占用学生的暑假时间。在此前提下,各中小学可从实际出发,采取“一校一案”,组织教学计划修订,合理进行课时补偿。
调整教学计划应充分关注教师合理的利益诉求
调查表明,春季学期正式开学后,教师们最期望的弥补教学时间不足的选项,位列前三的依次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加快教学节奏”“延长下午放学时间,每天增加教学课时”“将本学期的部分教学内容调整到下个学期”。教师们并不希望通过调整双休日、缩短暑假时间等方式,增加春季学期的教学时间。同时,春季学期开学后,教师们强烈要求“减少和停止各种非教学工作任务的安排”,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要求“明确制定教师补充休假计划”“教师加班奖励措施”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在制定春季学期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承受水平,关注教师合理的相关利益诉求,切实提高复课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化危为机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转型升级
“停课不停学”既是挑战,也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疫情期间教师对在线教育教学有积极的体验
对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对学校教育的主要影响的因素选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前三项的选项依次为:“会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线上教学活动(上课、评价、交流)会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成为常态”“教师的课程开放意识、开发意识会增强”。疫情中的线上教学,促使广大教师对“互联网+教育”有了深切的感受,加深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体验意识,为广大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佳机会。疫情后应当及时组织教师交流分享教育技术应用的感受、对教学思维的影响,探索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完美融合,让广大教师从内心更加自觉拥抱教育技术,积极推进教育技术应用从互联网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转型。
科学认识在线教育教学的明显优势和现实局限
在中小学“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教育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学校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线上学生作业和试卷测试、艺术作品、线上问卷调查、通过真实情境评估学习效果、交流讨论和绘制思维导图,相应的比例分别为89.04%、71.23%、50.68%、45.21%、43.84%。在传统的作业、问卷测试的基础上,学校还创造性地采取了较为多样化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多样化教学的理念。居家学习的监督除了学校常规组织的线上班会(78.08%)外,还得益于家庭协助管理(86.3%)和在线学生数据管理(64.38%)的助力,家校合作和数据科学在学生居家学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应的教师采用的主要管理方式居前两位的依次是线上备课检查和线上课堂听课、备课。各学校线上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比较充分,超过80%的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线上教研活动。
从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自我评价来看,中小学生认为在线教学具有一系列优点:方便自由、讲课质量有保障、可以指导学生自学、提供了为学生答疑的空间等,相应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1.87%、35.37%、45.41%、33.45%。但调查也表明,在线教学存在影响身心健康和缺乏监督、学习氛围不足的缺点,相应的比例分别为49.07%、56.62%、69.62%。线上课堂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的便利,但听课质量的保障需要教师的引导、监督和反馈。其中,58.22%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学习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引导思考,认为网络课程需要教师监督学习和及时反馈解决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分别为52.49%、47.34%。这说明,在线教学在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深化“互联网+教育”应用服务教育教学创新
经历这次“停课不停学”运动,教育系统要更加深刻地认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类科技革命对教育的重大影响,加快“互联网+教育”变革,把教育推进到人工智能时代。
要抢搭“新基建”快车,积极推进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基础教育+互联网”体系建设,包括信号传输、平台、资源和技术服务、成本分担,等等,否则,会不断扩大教育的“数字鸿沟”,影响教育公平;积极推进以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变革,居家学习、线上教学,考验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考验的是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学习的能力,迫切需要教师的专业角色从“教书”转向“育人”。要积极推进以全域教育为特征的学校教育的形态与组织变革,在线教育正在逐步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界限,学校与家庭的时空分割、教育与生活的截然分离、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严格区分都将成为过去,一个以学校为主导的全域教育时代已经来临,学校教育必然要全域规划、统筹实施。要积极推进以集智教育为特征的学校教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在线教研、协同教研、开放教研、团队协作教学、课程共享等都已成为现实;积极推进以个性化资源供给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课程教学变革,“资源包+自主学习”之所以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在线教学方式,再次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基于个体诊断的课程资源的个别化供给。要积极推进基于数据推动的学校教育评价管理变革,中小学要重新定位信息化对于学生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在线教育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数据的全程记录,无论是学情诊断、补偿教学还是家校合作,都提供了最佳证据,可以大大提高学校教育评价和管理效能。
(本报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联合开展的“疫情结束后‘春季学期’教学活动安排调查”结果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