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融合教育的“江苏答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赵建春 潘玉娇 练鹏燕

时间:2020-11-05 13:00:51

小东是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九年级1班的学生,也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除了语、数、外等学业科目外,学校还为他安排了心理辅导、感觉综合、生活适应、沟通交往等课程。“这些课都是为小东‘量身定制’的,会根据他的情况不断调整。”该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高红旗告诉记者,在东社学校,像小东这样的特殊孩子,一共有4位,年龄从11岁到16岁不等。“本学期,我邀请两个大一些的孩子担任了三年级电脑课的助教,希望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今年教师节前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带队来该校调研,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她颇为感慨:“东社学校所提供的适合的个别化教育体现了普通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高水平,也是全省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办好特殊教育’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新的责任担当和目标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以‘拓荒牛’和‘探索者’的姿态行走在全国融合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努力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靓丽的‘江苏答卷’。”

从“开先河”到“再跨越”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随班就读实验的省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南通县就在乡中心小学开设了特教班,并对班级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宜兴、淮安等地也将盲童安置在普通小学,由特校教师定期辅导。1986年,全省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到现场考察后兴奋地表示:“江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之路”。1994年,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在江苏召开。会后,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加快了对融合教育的探索步伐。2014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为全省“十三五”期间大力深化融合教育、优质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确定了总目标、总任务。2018年底,《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江苏从顶层设计层面对融合教育发展做出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它明确了各地落实融合教育的阵地、人员、装备、课程、管理机制等的总体制度框架,明晰了部门职责、建设和认定标准,全面推动江苏融合教育发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说:“这是一份具有革命性的文件,尝试回答当前特教面临的两个热点问题:怎样提高普及水平、如何提高普及质量,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根据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融合教育已全面实施,各学段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占该学段残疾学生总数的80%以上,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置学前、小学和初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各一个,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即国家提出的“资源教室”的升级版,集教育、康复、服务于一体,对特教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更加集中和灵活。依据《意见》,各地各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启了融合教育发展之路上的全新探索。目前江苏已有近3000个普通学校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省级统筹、行政推动、多部门协作整体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这是江苏闯出的新时期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一条新路。

今年10月23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挂牌成为该市第100家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了1名专职资源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主要面向患有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自闭症等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日前,该市正式启动32个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专项检查。“资源中心的建设只是第一步,我们将通过专项检查,帮助普通学校更好地发挥资源中心的教育康复功能,更好地服务残障儿童。”该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创始人陆振华说。

在建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重要一环。从2019年起,省教育厅委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展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上岗认证培训,委托台湾地区13所高校融合教育专家团队研究设计“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方案”。“该方案总计240个学时,包含120学时的理论和120学时的实操,针对的是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工作的特教老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教学院院长谈秀菁介绍,“经过培训,这些教师基本能够承担起资源中心日常的组织与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良性发展。”

抓“内涵发展”促“模式创新”

推动全省融合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走在前列,是一项需要上下联动、跨部门融通的系统工程。自2017年起,江苏各级均成立了教育部门牵头,财政、民政、人社、编办、卫健委、发改委、残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重点解决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较为完备的融合教育发展体系。各地积极探索基于本地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融合教育发展新模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图景。

每年四、五月份,南京都会召开“最美融合教师”评选活动,挖掘和宣传融合教育先进教师典型。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京的随班就读工作也赢得了同行的一致点赞。该市通过着力强化政府主导、着力建立工作体系、着力协同推进实验、着力培养师资队伍、着力提供支持保障的“五着力”机制强化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同时以有文件、有牌子、有经费、有机制、有任务、有团队的“六有”标准保障工作推进有力有效,为融合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省内最早尝试反向融合教育的特教学校,徐州特校早在1998年就举办了“聋健合一”的幼儿园,招收少量普通儿童入园,为听障儿童营造语言交流环境。2003年开始,该校又设立融合部,在聋校里办普通幼儿班,以健听学龄儿童为主体,让受过学前康复教育的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开办融合部第一年,该校共招收23名普通儿童和12名经过学前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统一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根据学科和学生的需要,采取有分有合的上课形式。如今,徐州特校反向融合教育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第一届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大多数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隶属于无锡市残联的无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自2016年开始全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已有20余个幼儿园成为干预中心的合作园,形成了跨部门、跨系统协作推进融合教育的良好局面。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的阳阳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曾就读的通德桥幼儿园是干预中心的合作园之一,在干预中心的专业指导下,阳阳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发展,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很优秀。

特教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海门市教育局自2015年起与市残联、市民政局和卫健委合作,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于每学年开学初对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上报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结合家长的意愿,确定合适的安置方式。“委员会拥有智力诊断医生两位,听力、视力诊断医生各一位,另有两名康复师。本学年一共诊断了460名学生。”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介绍,目前全市共有62名特殊学生需要送教上门服务,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由特校巡回指导老师,普校资源教师、康复师以及志愿者组成的送教队伍,大家各司其职,确保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

唐氏综合征男孩小勇今年从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进入了中德善美实业有限公司就业,负责汽车零部件加工方面的工作。该校校长陈玉红介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岗位,我们则每周为企业提供为期半天的残障人员管理培训。目前,已有16名像小勇这样的特殊学生实现了自立自强。”

镇江市特教中心主动打破传统的封闭运作模式,积极探索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多元化融合策略,从单一教学机构逐步转型为综合型管理与服务机构。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则搭上了“信息化”快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打造新特教资源平台,面向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构建了包含各种教育教学视频、课件、素材在内的教学资源库,并持续更新、不断扩充,有效地提升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适合每一个”推动“幸福每一家”

小育是常州市第二中学2002级随班就读学生,虽然身患小儿麻痹症,但她的高中生活同样精彩。在校期间,她曾获托利多奖学金和市级三好学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她顺利地参加了高考,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计算机专业就读。在常州,小育的故事并非个案。“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一位特殊学生上好学,接受适合的教育,锻炼自理和自立能力。”该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向记者介绍。

这种为“每一个”特殊学生提供适合服务的理念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9月1日开学当天,无锡市惠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吕华萍老师在线分享了一位10岁中度孤独症学生的案例,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钮文英随即就如何帮助该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如何调整教学方式等进行了“云指导”,数百位省内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了整个指导过程。这是自今年3月2日苏台个别化教育呼叫响应机制启动以来,台湾专家与江苏普特一线教师的又一次线上交流互动,截至目前,这样极具针对性的个别化专业指导已经开展了290课时。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进融合教育对每一所普通学校转变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探索推进普通学校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推动普通学校适宜性教育改革。”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也是我省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窗口学校”。在这里,资源教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教室,而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资源群,包括教学专用教室、感统训练中心、IEP服务中心、综合课程中心等等,学校将其命名为“娄江桂园”。“娄江桂园”的设计者、原校长储昌楼告诉记者,在学校,这里的课程有十大模块,涵盖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教育等,与学校主体校本课程建设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都向“真善美健”发展成长。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融合教育发展状况恰恰印证了之一观点。该校以“课上有指导、课后有辅导、作业个性化、考试特色化”的方式,让教育在思想与行动上从“关爱每一个”走向“特别关爱这一个”。该校校长吴宁告诉记者,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营造了一种尊重、接纳、支持的人文环境,从文化氛围的改变带动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变革。“老师们更加理解孩子们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孩子们也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氛围中成长,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光华东街小学担任“陪读妈妈”“义工老师”已经4年多的一位家长在写给学校的信中写道:“我‘幸运’地在孩子刚跨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喜提了这份职业:陪读妈妈。四年多的陪读,做到现在,辛酸苦辣是真,惊喜感动也处处相伴。如果说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就是目标,那在这所学校,每一位老师在孩子身上付出的远远超过了这些。无论是需要特殊支持的孩子,还是所谓正常的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都需要家长在心理上的陪伴和支持。而我们的陪伴和支持更加离不开学校的帮助。所以我会更加从容地对待未来,因为我的背后有强大的学校的帮助和支持。”

“近年来,江苏一直在践行‘适合的教育’,这是一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而融合教育正是推动‘适合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支点。”谈及江苏融合教育的发展,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强调:“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都是普通的,他们需要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环境,而包含特殊学生的学校生活才是普通学生的真实生活;每一个普通学生也都是特殊的,他们每个人都像特殊学生一样有特殊需求,而适合特殊学生的普通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以‘适合每一个’推动‘幸福每一家’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